1. 掌握学史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有效的学习历史这门科目。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设计了“运用学史方法。追寻历史足迹”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方案,下面是他们准备展出的项目成果,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题目。

展板一【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探导中华文明的起源】

1986年良诸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玉钺(左图)。钺形由斧转变而来,木柄木柄嵌玉髹漆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人兽面像的冠帽,钺身两面刃部上角均有良诸神人兽面纹图案,刃部下角均有神鸟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随葬品,是威仪和权力的象征。良诸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

展板二 【制作朝代更替图示·归纳时代发展的特征】

展板三【分析历史地图变化·包含丰富时空信息】

(1) 下面是第一组同学整理的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请你参照示例一,完成示例二的内容。并简述我国历史学界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示例一 信息:钺身两面刃部上角均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刃部下角均有神鸟图案。

推断:这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示例二 信息:(玉钺)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的随葬品,是威仪和权力的象征。

推断:

(2) 下面是第二组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图示。写出①②③处所缺的内容。从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3) 下面是第三组同学整理的春秋和战国形势图。对比两幅图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总结学习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
【考点】
秦灭六国; 战国七雄;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漫谈学史方法

【学会阅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请阅读材料一两幅历史地图,根据所学,将地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补充完整。

材料一

图A          形势图

图B           形势图

(1)结合所学,将图名补充完整。

(2)依据图例,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

(3)除上述信息外,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说你从该地图中还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要求:写明地图序号,至少写出两项历史信息。)

【学会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材料二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从文物中获取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①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②战国铜壶

③商后期司母戊鼎

④西周早期利簋

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场景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

(4)将材料二中的青铜器按所属历史时期排序。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件青铜器,从两个角度说明该青铜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掌握历史纪年法】

材料三   公元纪年法,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称“公元前某某年”,公元元年以后的年份称“公元某某年”,或直接称“某某年”。“世纪”是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

(5)          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          处应填(     )

A.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3世纪B. 公元221年,公元前3世纪
C.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D. 公元221年,公元前2世纪

材料四   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地支依序组合,形成甲子、乙丑至癸亥等60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如下表所示)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己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己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己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己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己亥

48

辛亥

60

癸亥

(6)北京四中建校于1907年,按照干支纪年法,1907年是甲辰年,当北京四中120周年校庆时,按照于支纪年法,是________年。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分封把所有的封国及臣属的方国联系起来,而在礼乐教化的规范下,周族与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新族群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有了密切联系的经济与文化,民众凝聚了华夏民族意识,因而转成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此后,“华夏”便是以夏、商、周三族及东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而成的新民族的称号。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和楚等在西方和南方的诸侯国原本被排斥在华夏族之外,这时也逐渐被接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使夷、蛮、戎、狄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并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材料三   秦朝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后,“秦人”的概念,理论上则由当初西部的秦国之人进而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属的全部人口,既包括原两周王畿内外所属的华夏诸族,同时也包括非华夏系统的周边四裔各部和各族在内。……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

——摘编自田广林、周宇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1)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华夏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

B西周建立初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及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进行了分封。

C华夏民族的组成只包括夏、商、周三族。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时期分封制起到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4)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统一天下后,“秦人”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这一变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 根据材料四,归纳民族交融对国家的意义。
(6) 综上,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