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豫章的儿子。②谢豫章:谢琨,曾任豫章太守。③神悟:敏捷过人的领悟能力。④参:加入。⑤颜回:孔子的弟子,孔子“七十二贤士”之一。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改)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尊君在   
下车之   
诸人共叹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元方人门不/三茅庐 B. 仲尼/则是 C. 与人期/夫君子之 D. 元方年七岁/与时驰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坐无仲尼,焉别颜回!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粤:【甲】文选取友人的反面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小韶:你说的对,不同的是【乙】文选取谢仁祖的正面例子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叙述。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颔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垂亭午夜分,不见暖月。

   至于夏水艇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同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国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圈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刷成。仰视天如匹逐然。水已落,缺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凿石上一孵。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蜀缀关,唐故婴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璀数十丈。”

【注释】①油血,油瓶。②解:裂鳍,③混凝堆; 在眼镜填口,是肛心突出的目标,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地( )(文件) A. 第一段写山,突出了述纳不绝、重重叠叠、高河蔽目的特点。 B. 第二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 第四段引用渔歌,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二峡秋天潜瑟的气氛, D. 第二至四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劝静绪合,相得盈彰。
(2)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傻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 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 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盛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 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暖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暖地头。
(3) 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陶渊明诗文联读

〔甲〕五柳先生传(节选)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均选自《陶渊明全集》)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下列关于《桃花源记》和甲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他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和再寻桃源的经历。 B. 《桃花源记》第二段描写了桃源中的美丽风光,其中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风光。 C. 甲文中,五柳先生住处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 D. 甲文中,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而且深究书中文字之意,可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 《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中,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幸福美好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处。甲文中,五柳先生的生活却与此截然相反,具体表现在“”。

(摘录原文语句作答)

(5) 甲文、乙诗写的是同一个人,写作角度却明显不同,试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6) 联系《桃花源记》和甲文、乙诗,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乙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