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以下文段,按要求完成以下各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子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乙卯乃雨,甲子⑤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 ,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   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对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  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 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  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苏轼《喜雨亭记》节选) 

【注释】①扶风:今陕西凤翔。②其占为有年:占卜显示这是个丰收年。③弥月:整月。④乙卵:农历四月初二。⑤甲子:农历四月十一。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⑦忭:[biàn]欢喜、快乐。⑧荐 饥:连续饥荒。

【 丙 】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莱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提示:此诗大约作于许浑任监察御史时,大唐王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物喜/始旱而赐之 B. 潇湘/此乐何 C. 而或长烟空/上下 D. 或异二者之/亭于堂之北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 乙文“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C. 甲文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三者融为一体;乙文将议论融于对话之中,自然流畅, 构思巧妙。 D.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丙诗作者通过用典,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4) 联读诗文,小南发现作者的心境都有鲜明的代表色。下表是他的感悟思考,请帮他完善表格。

作者

代表色

以“色”观心

①诵读丙诗,小南深感许 浑的心情是"灰色"的。请结

合颔联及提示将许浑登楼的心 境补充完整。

②经 过 整 理 , 小 南 发 现 甲、乙、丙文的作者虽然心情 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政治情 怀,请结合甲、乙、丙文具体 分析。

范仲淹

透明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不因外物的

变化而喜悲,心如水色澄明:

苏轼

红色

“亭以雨名,志喜也”,天降甘霖,苏轼心中

的喜悦如同红色的火焰,热烈奔放。

许浑

灰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颔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垂亭午夜分,不见暖月。

   至于夏水艇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同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国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圈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刷成。仰视天如匹逐然。水已落,缺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凿石上一孵。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蜀缀关,唐故婴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璀数十丈。”

【注释】①油血,油瓶。②解:裂鳍,③混凝堆; 在眼镜填口,是肛心突出的目标,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地( )(文件) A. 第一段写山,突出了述纳不绝、重重叠叠、高河蔽目的特点。 B. 第二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 第四段引用渔歌,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二峡秋天潜瑟的气氛, D. 第二至四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劝静绪合,相得盈彰。
(2)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傻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 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 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盛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 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暖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暖地头。
(3) 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陶渊明诗文联读

〔甲〕五柳先生传(节选)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均选自《陶渊明全集》)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下列关于《桃花源记》和甲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他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和再寻桃源的经历。 B. 《桃花源记》第二段描写了桃源中的美丽风光,其中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风光。 C. 甲文中,五柳先生住处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 D. 甲文中,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而且深究书中文字之意,可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 《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中,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幸福美好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处。甲文中,五柳先生的生活却与此截然相反,具体表现在“”。

(摘录原文语句作答)

(5) 甲文、乙诗写的是同一个人,写作角度却明显不同,试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6) 联系《桃花源记》和甲文、乙诗,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乙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