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整个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都住在农村里,他们自给自足,生产出的谷物、蔬菜、肉类、禽蛋等农作物就是欧洲的经济命脉。到中世纪中期,欧洲的气候格外宜人,气温比之前和之后要高上几度,夏季变得更长,湿地和沼泽也渐渐退去,人们抽干了湿地,清除了森林,修筑了海堤。三地轮耕制出现并渐渐普及,有些农村甚至实行利用四块地、五块地的更复杂的轮耕制度。新型的挽具和轭具投入使用,马蹄铁的使用也使得耕马和耕牛更有力量。同时,马车开始使用轮轴,其他金属工具也越来越多。另一项重要的革新是水磨的使用,后来还发明了用于研磨谷物的风车。食物的增多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也提高了生活水平,更鼓励了生产分工的细化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农业发展在13世纪陷入停滞,但欧洲一些城市贸易并没有中断,特别是在几条大河(莱茵河、塞纳河等)的沿岸地带。维京人在不进行掠夺的时候,也参与到经商活动中,把毛皮、琥珀、海象牙和其他波罗的海的产品运到欧洲的城镇与市场上,同时也和伊斯兰、拜占庭商人做生意。在欧洲全境,有不少勇于创新的年轻人都积极利用这些新的机遇,买来一个地方的货物,运到另一个地方,再以高价卖掉以从中获利。法国的公爵们、英格兰的国王们和日耳曼皇帝们,都鼓励离各村庄最近的地方发展每周一次的集市,以及每年一次的大市,这些集市云集了各国的商贩和货品。许多统治者还想通过将货币系统化来增强势力、增加财富,同时提供更稳定的物品交换媒介。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