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反应2C(s)+O2(g)=2CO(g)的反应热为
已知:
②
③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①
③
则的是
已知:(g)=(g)+H2(g) ΔH1= +100.3 kJ·mol-1 ①
(g)+I2(g)= (g)+2HI(g) ΔH2= +89.3 kJ·mol-1 ②
则氢气和碘蒸气反应生成碘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
反应Ⅱ: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H4裂解:CH4(g)⇌C(s)+2H2(g) △H=+75kJ/mol
CH4-CO2催化重整的反应过程中,还发生积炭反应,积炭的存在会使催化剂失活。积炭反应中,温度和压强与平衡炭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总反应分3步进行:
第1步Cl-Cl(g)→2•Cl(g) △H1=+242.7kJ•mol-1;
第2步CH4(g)+•Cl(g)→•CH3(g)+HCl(g) △H2;
第3步•CH3(g)+Cl-Cl(g)→CH3Cl(g)+•Cl(g) △H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C(石墨,s)与(g)反应生成1mol (g)的热化学方程式(ΔH用含a、b、c表示)。
工业上使用黄铁矿制硫酸。
Ⅰ.掺烧和 , 用于制铁精粉和硫酸
(1)已知:为吸热反应。、时,固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和固体,放出热量。
①与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与掺烧(混合燃烧),其目的包括(填字母)。
a.节约燃料和能量 b.为制备硫酸提供原料 c.减少空气污染
(2)常带一定量的结晶水。分解脱水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
②为维持炉内温度基本不变,所带结晶水越多,掺烧比应。(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传统工业中以黄铁矿为原料制备硫酸的原理如图所示:
(3)上述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加快反应速率,如:。
(4)已知: , 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平衡时的转化率如下表所示:
温度
平衡时的转化率
450
550
①上述数据表明,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随压强变化的原因:。
①Fe2O3(s)+3CO(g)═2Fe(s)+3CO2(g) △H1=-25kJ•mol-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 △H2=-47kJ•mol-1;
③Fe3O4(s)+CO(g)═3FeO(s)+CO2(g) △H3=+19kJ•mol-1 .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
回答下列问题:
Ⅱ.
Ⅲ.
①反应Ⅰ的 , (用和表示)。
②升温有利于提高产率,从平衡移动角度解释。
A.反应过程中有非极性键断裂
B.与V原子直接反应生成
C.该反应中活性位点是碳原子
①制备甲醇的主反应: , 该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生成的副反应,结合反应: , 写出该副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将和按物质的量比混合,以固定流速通过盛放催化剂的反应器,在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已知:产率
i.催化剂活性最好的温度为。(填字母序号)
a. b. c. d.
ii.温度升高时的平衡转化率降低,解释原因:。
iii.温度由升到 , 的实验产率降低,解释原因:。
①电极b是电解池的极(填“阴”或“阳”)。
②写出电解过程中生成尿素[]的电极反应式:。
反应i:
反应ii:
①该条件下与反应生成N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i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
A.
B.n个键断裂的同时,有n个键形成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容器内压强不变
③反应i与反应ii有关物质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催化氧化生成时,温度应控制在400℃左右
B.对反应升温可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C.提高物料比的值,主要目的的是提高反应速率
D.840℃后,NO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反应(ii)为主
①(填“>”或“<”),理由是。
②若容器的初始体积为2.0L,则在A点状态下平衡时容器中。
③B点的平衡常数。(用分压表示,气体分压=气体总压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写出代数式,无需计算具体结果)
④若温度为 , 压强为 , 容器的初始体积为2.0L时,分别充入、、0.2molAr发生反应ii,此时的平衡转化率为图中的点(选填“E”、“B”或“F”)。
C3H8(g)+5O2(g)=3CO2(g)+4H2O(g) △H=-2043.9kJ/mol
C3H6(g)+9/2O2(g)=3CO2(g)+3H2O(g) △H=-1926.1kJ/mol
H2(g)+1/2O2(g)=H2O(g) △H=-241.8kJ/mo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6H12O6(g)= C6H12O6(s), △H2
C6H12O6(s)+6O2(g)= 6H2O(g) +6CO2(g), △H3
C6H12O6(g)+6O2(g)= 6H2O(l) +6CO2(g), △H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