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在贵州设置卫所,大力推行军屯、民屯、商屯等举措,在“移民实边”“开中”,以及“调北征南”等行动中,大量的中原汉族人口移居贵州。清初推行“奖励开垦”和“与民休息”政策,对移居贵州的人口进行照顾和优待。从总体上看,贵州移民主要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流放滴迁、商屯募集,以及民间的自由流动等,在民族构成上,官方组织的移民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少数民族人口。

——摘编自敖以深《外力植入与内生发展》

材料二   正是这些卫所、驿站和众多汉族移民的进驻,保障了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及贵州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迁来的汉民不仅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以众多的卫所府县为中心,形成许多集市,贸易活跃。到贵州任职的流官,大都是科举出身,受到儒家教育的长期熏习,到任后即把“用夏变夷”视为己任,大力发展教育。贵州当地的土著少数民族受中原强势文化的熏染,风俗渐同中华。如石阡府“悉被华风”,黎平府“衣冠习尚一同华风”。

——摘编自吕善长、张明《明代贵州的移民及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贵州移民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贵州移民的历史影响。
【考点】
明清易代; 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西方世界而言,1648年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订立而成为一个标志性年份,瑞典和勃兰登堡首次以界石的形式作为国界的标志,西方国际秩序由此奠定。和约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与此相比,同年发生于东亚世界的一个事件似乎微不足道:这年二月,清廷颁《时宪历》于朝鲜,九月,朝鲜国王派人赴京“学《时宪历》算法”,随后于国内一直沿用此历。不过,从东亚世界的内在逻辑看,它却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奉正朔”(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恰恰是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特征。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

材料二   清代,中国主要面对的是西方各国,迎接的是与中国历代王朝都迥然不同的国际环境。《尼布楚条约》仅仅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晚了41年,康熙派遣了宫中两名耶稣会传教士徐日昇和张诚充当翻译,参与中俄和谈。该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西方近代国界的观念转变。但也有学者认为清朝边界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而存在的。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

——摘编自李晨哲《全球史视野下的法国传教士与康熙朝中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2)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材料二中清朝处理对外关系方式的变化,并从东亚国际秩序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1年,康熙帝发布上谕:“从古行兵,未有不预操练者……今春秋二季,令八旗官兵集于宽敞平原之地,排列阵势。鸣锣进退,以熟操练。”当时,噶尔丹强盛,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康熙帝在打败噶尔丹之后,为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决定设置一个展示八旗官兵实力的平台。经过两次勘察之后,康熙帝将这一地址选在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的承德木兰一带,遂决定设置木兰围场。围场自康熙皇帝设置以后就有规制,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木兰围场栅界驻八旗,一营统五卡伦,八旗按方位部署,分守其境。”

——摘编白关青云《清代木兰围场设置原因考》

材料二   1689年,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在围场北部的库尔奇勒河行宫正式批准《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皇帝在围场伊绵峪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木兰秋狝活动还带动了清朝皇室在这一区域的满蒙联姻和各民族生活上的互动,康雍乾时期,满蒙联姻273次,嫁与蒙古的皇家女246人,娶蒙古女27人。木兰秋狝活动汇聚了大量满、蒙、汉等各民族随行人员。乾隆之时,从猎蒙古王公多至百余旗。

——摘编自张红《清代木兰围场社会变迁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兰围场设置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