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对外贸易蓬勃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诸多商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与此同时,马匹、香料、珠宝等也大量流入中国。同时,海上贸易也逐渐兴起,汉朝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对外贸管理上,汉代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贸易活动,保障商路的安全。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为贸易提供物资支持。丝织业、陶瓷业等手工业技术水平很高,生产出大量精美的产品,如丝绸、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汉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为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摘编自张明《古代贸易的辉煌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考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容易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由此奠定了新疆地区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

——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人物。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体现的是漠北地区的匈奴文化。考古人员在该墓地除发掘出大量反映匈奴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外,还发现了五片大致可复原的铜镜残片,包括草叶纹镜残片、云雷纹地连弧纹镜残片、凤鸟或四叶纹镜残片、星云镜或草叶纹镜的外缘残片等,这些都是中原汉代铜镜的代表性图案。在伊沃尔加墓地出土的四枚五铢钱具有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特征。

材料二   陕西神木县大保当镇的东汉画像石墓葬群,位于古长城的北侧。大保当镇是汉人和南匈奴人交错居住的地区。从出土器物和画像石来看,该地的墓葬具有草原文化的突出特征,如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狩猎的画面。大保当汉墓大致可分为六个区,每个分区应是一个单独的家族墓地。墓中发现的随葬器物有陶制的博山炉、灯、虎子等汉式生活用具,以及陶罐、陶壶、陶鼎、陶仓、陶灶、陶鸡、陶鸭等反映汉式生活方式的模型。墓中出土的钱币有250余枚,包括少数“半两”钱、“货泉”、“大泉五十”和大量的“五铢”钱。从衣饰看,大保当墓地既出土了中原冠带的带钩,也出土了北方民族常见的带扣、饰牌等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莉《考古学视野下两汉时期民族文化融合》

(1) 指出材料一、二两处考古遗址所反映的共同的文化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考古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两处考古文化差异性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