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段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也好……它们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事件

简介

中共一大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

起义失败后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任务”落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任选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考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材料一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材料二   下面为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猛回头》摘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材料三   黄花岗起义之后,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已成”。临终前,他又留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

(1) 用材料一中原话写出同盟会的性质。其革命纲领后概括成了什么主义?
(2) 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为什么“大革命已成”?而后却又说“革命尚未成功”?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座丰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2月,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3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宋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据材料一,分析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孙中山在1894—1912年的具体革命活动。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摘自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述讲话中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3)结合材料三,说说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今天,海峡两岸的人民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