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掀起了抗日爱国运动。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仍然坚持斗争。

材料二   1936年初,张学良在西安成立东北大学分校。“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当天,西安有上万名学生上街游行,分校的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向在临潼的蒋介石请愿。张学良深恐学生遭到伤害,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1) 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迁移至北京,与哪一事件有关?它有什么影响?
(2) 材料一中的“抗日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学良深恐学生遭到伤害”说明了什么?他后来的哪一行为充分体现了这一态度?
【考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容易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政府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延安就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战中,携手合作共同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历史》部编教材

(1) 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按照史料价值分类,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内地”工业发展的特点。这些内迁厂矿带来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共产党是怎样抗战的?赢得了抗战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