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开展“走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重温历史】

材料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材料二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

【体验历史】

材料三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感悟历史】

材料四 西安事变是中国在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其直接结果是什么?这段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的含义。
(3) 材料三中“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它有何标志性意义?
(4) 对张学良的评价由“不抵抗将军”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转变,你有何感受?
【考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纽,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从此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胡德坤著《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摘自义教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材料一描述了什么事件?材料二中的“陕变”有什么影响?
(2) 据材料三,归纳《论持久战》对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贡献。
(3) 根据材料四,指出武汉会战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的战役。(一个即可)
(4) 据材料五,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请用中国共产党的1个抗战史实说明材料的观点。(从事件、意义等角度展开)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