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一   (20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材料三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四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材料三、四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斗争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
(3)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四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4)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谈谈你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考点】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渡江战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教材的理解与拓展

材料一   理清教材的内在逻辑是理解历史的前提。

①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称霸

②北宋的

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变法

③毛泽东开辟

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苏联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材料二   地图识别

材料三   下面是古代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①孝武(汉武帝)篡极、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变兵……人物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

②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③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敞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④武帝驾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 从材料1中选择一课,参照示例,对所反映史事的内在逻辑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①说明: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第二、三子目从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变化出发,突出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两大影响。

(2) 根据材料二,从图一、图二中任选一个,判断它是哪个朝代,说出判断的理由。
(3) 肯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否定汉武帝的是________。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一说你眼中的汉武帝。”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