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三宅三俊”
“三宅三俊”的标准,即从行政、民事、执法三方面,要求官吏德才兼备、名副其实
周朝“六德六行”
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所谓六行,即孝、友、睦、姻、会、恤
汉朝“四科”“四行”
所谓“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决断”。所谓“四行”,即“质朴、敦厚、逊让、节俭”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编自《礼记》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地方各级行政长官)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四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①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月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②
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③
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摘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④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
材料二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