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实验I
实验II
实验III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将片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用导线将电流表、小灯泡与片、片相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进行双液原电池实验。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温度由℃升到℃;另一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___________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温度由℃升到℃。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用片、片、稀硫酸、溶液进行实验III.请回答:
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下的与的氧化性。回答下列问题:
Ⅰ.用固体配制溶液。
(1)该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
(2)配制时需要称量固体的质量为。
(3)配制溶液时,先将固体溶于浓硝酸中,目的为。
Ⅱ.用所配溶液氧化Ag单质[已知该溶液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将1溶液倒入附有银镜的试管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银镜消失。
该小组同学对实验提出猜想:
ⅰ.氧化了Ag;
ⅱ.酸性条件下氧化了Ag。
(4)小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结论
操作1
向上述试管中滴加2滴溶液(20滴约)
产生蓝色沉淀
猜想ⅰ成立
操作2
另取一支附有银镜的试管,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
__________
猜想ⅱ成立
①操作1中若出现实验现象,已知。则溶液中应大于(列式即可)。
②操作2中加入的试剂为,实验现象为。
Ⅲ.探究浓度对氧化性与氧化性的影响。
(5)上述实验以银和石墨为电极,补充验证猜想ⅰ成立。其中M极材料为(填“银”或“石墨”),N极为(填“正极”或“负极”)。
(6)当电流表指针不再偏转时,向右侧烧杯中加入固体并溶解后,电流表指针向另外一侧偏转。则该实验所得结论为。
已知25℃时:i.碘水中、
ii.次碘酸不稳定,室温下部分分解为碘酸。
iii.;AgI在浓KI溶液中可以(无色)形式存在。
将碘水I2溶于蒸馏水)加入盛有银粉的试管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Ⅰ
现象
现象a:棕黄色溶液(pH≈5.9)迅速变为无色,Ag粉表面略变暗,未见其他明显现象,溶液pH≈6.2。
现象b:滴加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滴加稀H2SO4 , 溶液仍未见明显变化。
假设1:银粉与氢碘酸发生反应(填化学方程式)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2:银粉与碘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3:银粉与氢碘酸及O2共同作用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实验小组结合资料分析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结合数据和实验现象判断假设l(填“是”或“不是”)主要原因。
②通过实验证实银粉表面生成了AgI:取表面变暗的银粉,加入一定量浓KI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加蒸馏水稀释,出现黄色浑浊。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黄色浑浊的原因:。
③资料表明假设2成立。
④实验小组针对假设3,在实验Ⅰ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Ⅱ和实验Ⅲ:
实验Ⅱ:取一定量碘水,加入CCl4 , 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上层清液,加入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蓝。
实验Ⅲ:向实验Ⅰ最后所得溶液中加入(填试剂),溶液立即变蓝。
综合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可以证实假设3.分析实验Ⅱ的作用是。
请回答:
①甲池为(填“原电池”或“电解池”);B电极上发生的现象为。
②乙池中的银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③丙池中E电极为(填“正极”、“负极”、“阴极”或“阳极”);闭合K一段时间后,稀M溶液的浓度会增加,则M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丙池中的离子膜为(填“阳离子交换膜”或“阴离子交换膜”)
①A电极的反应方程式为。
②若线路中转移0.02mol电子,乙池中D极质量变化g。
③二氧化氯(ClO2)为黄绿色气体,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广谱、快速、安全的杀菌消毒剂。目前已开发出也能用丙池装置制取二氧化氯。写出生成二氧化氯的电极反应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