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整合,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基本治理原则,激烈批判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他希望达到“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的目标,但同时也主张“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主张“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这些主张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也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强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整理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已经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也有人钻了“无为”的空子,这就是地方上的王国割据势力,他们趁机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时常图谋叛乱。黄老之学要求国君清静无为,这是富有政治才略和远大抱负的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凭借国家的财富与实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清静无为”逐渐转变成了“大有所为”。

——整理自高云虹《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探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层面加强集权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统治思想由“清静无为”转变成“大有所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方面的积极举措。
【考点】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县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确立。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变化。
(2) 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体制”的原因,请以汉初实例说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