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研究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科学家制备出细胞膜,并发现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在此基础上,荷兰科学家将从某种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这些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3:1959年,罗伯特森基于电镜下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三明治”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他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资料4:有人按照罗伯特森提出的模型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15~20nm;而实际测量的电镜照片中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5:1970年,科学家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细胞、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刚融合的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