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兵用炮击中大船正身,反将炮子碰回,毙我守炮之兵,提臣(陈化成)见此光景,顿足长叹,自言事不可为,俄而被炮子击中左臂而毙。

——文庆等奡《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材料二   “黄鹄”号蒸汽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蕃芳设计建造,曾国藩赐名“黄鹄”。

材料三   1898年3月,英国商人立德乐驾驶“利川号”成功抵达重庆,这是长江中上游开天辟地第一次驶来的非人力船只。这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进一步夺取川江航运权的欲望。

材料四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黄鹄”号蒸汽轮船设计建造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利川号”能够抵达重庆的法律依据。
(4) 结合史实,简述“红船”反映的历史故事。(要求:语言简洁,观点正确,思想健康)
【考点】
洋务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 根据材料二,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拟定一个主题。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时,即拥有七艘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雄踞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当时日本望尘莫及。但是,北洋舰队从建成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整整六年间,再未添置一舰一炮。而这六年,正是日本海军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高薪聘请外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专门设计了针对中国的新型军舰。这六年,日本共添置了15艘新舰。这样,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天平迅速、极大地向日本方面倾斜。

材料二   恩格斯论及船舶建造问题时说:“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样板,是浮在水上的工厂——的确,主要是浪费大量金钱的工厂。”

材料三   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只是保卫海防的单纯军事需要,而不可能同国家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需求联系起来,海军的变革发展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经济动力。同时建筑在这个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也是制约近代海军装备建设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的保守性,决定近代海军的使命仅在于抵御侵略,维护统治。各种封建制度的落后思想无时不在抵触着先进军事理论的深入,从根本上阻止着海军近代化向更深的制度层次发展。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的成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年创立的开平煤矿是中国首个成功以西法大量开采的煤矿。在1869年的前期实地考察后,某专家认为:“因为目前对于煤的迫切需要,再加上从开平到天津路上有三十五里很难走的道路,煤矿主和车夫们都索价较高……。”七年后(1876),唐廷枢在调查同一矿区时,曾假定“仿照西法采煤,每天应运五六千担,须雇大车三百乘方足敷用,不独无此多车,且车价腾贵,更难化算”。

1882年12月10日《北华捷报》有一则报道:煤矿在两条运河上已花费了很多钱,但冬季冰冻时全然无用,并且淤塞很快。……矿局急望此铁路(唐胥路)能修至北塘河,则煤斤即可运载上船。冬季人工较贱,市场又需要煤时,矿上却只做半天工,因为煤矿无法加强运输,只好在当地卖一卖;每天用大车运走约一百吨,(而)每日煤产量本来很容易地提到一千吨。

——摘编自《中国近代煤矿史》

材料二:唐胥铁路投入使用以后,开平煤的销售市场由本地扩大到了上海,由只供当地民用发展到供应北洋军舰、招商局轮船、天津铁厂,以致夺洋煤之利,也使得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继此之后,中国出现了兴建铁路的热潮,也涌现出了詹天佑等著名的铁路专家。

——摘编自孙石月《唐胥铁路修筑始末》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平煤矿的创立与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归纳当时开平煤矿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胥铁路修建成功的意义。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开平煤矿密切相关的这一重大事件中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重要举措。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