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世纪,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语(如图所示)。此语意为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像草芥一类的轻小物体,这是对静电现象较早的观察和记录。

(1) 生活中有很多摩擦起电现象,比如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这是因为(  ) A. 摩擦让玻璃棒上产生了正电荷 B. 摩擦使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 摩擦使丝绸上的负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D.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的过程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2) 迄今为止,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下列关于元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又称元电荷 B. 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C. 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库仑测得的 D. 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 真空中两静止点电荷间的静电力大小是F,现将两电荷间的距离减小为原来的一半,若距离变化后静电力大小仍为F,则需要(  ) A. 将两点电荷电荷量都减小为原来的 B. 将两点电荷电荷量都减小为原来的 C. 将其中一个点电荷电荷量减小为原来的 , 另一个保持不变 D. 将两点电荷电荷量都增大为原来的2倍
(4) 图所示在带电体C的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不带电 B. 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带同种电荷 C. 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B不带电 D. 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B带异种电荷
(5) 长为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个带电量的点电荷放在棒的中心轴线上距离棒的左端r处,M点到棒的中点O距离为 , 如图所示。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  )

A. 导体B端带正电 B. 导体A端的电势等于B端的电势 C. 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 D. 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方向水平向左
【考点】
电场强度的叠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