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复原图代表的建筑样式,说明样式不同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那时候人们不必再四处奔波?
(3) 请再列举出两例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
【考点】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探寻史前时期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一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结合所学,将以下我国古人类遗址名称填入地图中相应的位置。(写序号)

①元谋人   ②郧县人   ③北京人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二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佀

(2)仿照示例,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解释。(示例除外)

示例:③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证实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①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可以证实________

②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可以证实________

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可以证实________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部分考古发掘成果。

普通墓葬贵族墓葬

①贵族墓地分布在城内外,而普通墓地只分布在城外。贵族墓地里,随葬有大量玉器;而普通墓地里,随葬品稀少。

②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③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④贵族墓地里,随葬有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3)运用材料三,将以下内容填写完整。(写序号)

能够证明良渚古城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的考古发现是________

能够反映良渚古城社会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的考古发现是________

材料四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良渚古城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

材料五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地域辽阔、环境多样,中华文明也因此经历了多元起源、碰撞交流、融合一体的独特进程。

农业、玉器和丝绸制作等,既体现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气候异常、社会动荡等各种磨难,中华先民自强不息,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终于完成我们伟大文明的创生。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摘编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

(5)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感悟。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所代表的早期人类名称是______;从图二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二:

(2)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材料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四: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3)请概括材料三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阅读材料四根据文明标阐述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进入文明社会的理由。

材料五: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4)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六:①: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摘编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5)材料六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图______(序号),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图______;请谈谈你对史料与历史研究关系的认识。

(6)根据材料六,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方面的成就,这种发展对诸侯国实力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