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乃二十世纪之第十六年之初也。世界之变动即进化,月异而岁不同,人类光明之历史,愈演愈疾。十八世纪之文明,十七世纪之人以为狂易也。十九世纪之文明,十八世纪之人以为梦想也。而现代二十世纪之文明,其进境如何?今方萌动,不可得而言焉。然生斯世者,必昂头自负为二十世纪之人,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

——摘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材料二   “短20世纪”是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短20世纪”(1914-1991)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首先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常被视为某种黄金年代;后20年则被形容为“天崩地裂”的时期,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对20世纪的认识,并简析其原因。
(2) 就材料二中“短20世纪”的某一阶段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阶段,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至1926年终刊,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专门讨论“科学”的文章多一点,也不过五六篇。……我很纳闷:为什么学术界一直认为“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思想主题呢?反复寻找之后,我发现提“民主”与“科学”必引用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创刊后,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另外、还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非常激进。这遭到一批观念保守的知识分子的批评。陈独秀为了回应那些人的批评,就写了这篇答辩书。答辩书中,陈独秀必须寻找一个连保守派也无法否认的理论依据,以抵挡对方的攻击,于是就将“民主”和“科学”搬出来——在当时的中国,“民主”和“科学”是没人敢批评、敢反对的。

——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材料二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不能代表全盘。新文化运动之批判儒学显然算不上“全盘性的反传统”。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时并没有抹杀其历史价值。陈独秀、胡适等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予以肯定的。不过,陈独秀对儒学的现实价值提出了批判,认为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生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与传统的关系是“形离而神合”的、因为传统是割不断、切不开的。他们自身是传统的载体,没有,也无法脱离传统。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些激烈的话语乃是一种“言说策略”,从言说策略的选择这一视角来看,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话语的激烈乃是一种“有意的偏激”,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与“全盘否定”,它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可见,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复杂性,简单化地认定新文化运动是“全盘性的反传统”.

——刘波《复杂性视域下的新文化运动评价重构》

(1) 据材料一、指出后人与时人眼中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有何差异?
(2)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全盘性的反传统”现象。请据材料二进行批驳。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中国真的社会转型了么?

材料一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糕。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1906年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往)……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地点

宗旨(倾向)

《新青年》

陈独秀

1915

上海   北京

宣传新思想

《晨报副刊》

梁启超

1916

北京

思想解放社会改造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毛泽东等

1918

湖南

研究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和方法

《每周评论》

李大钊

1918.12

北京

评论时政

《南开日刊》

南开大学

1919.5

天津

鼓吹同胞之爱国心,唤起同胞之敌忾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社

1919.10

北京

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

《醒农》

醒农社

1920.5

北京

促农民之觉悟

《劳动者》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0.10

广州

启发工人觉悟、促进团结、推动工运发展

《共产党》

李大钊

1920.11

上海

介绍国际共运、列宁学说、共产党知识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 根据材料一,简述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并思考把这个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
(3) 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某同学应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