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乾隆皇帝在1757年发出了“闭关”的上谕,“通夷之各关口,严行封禁”,东印度公司还是代表英国在1760年向中国提出乞改广州海关,一改贪污、腐败等弊端,以期求得正常的商业交往,但是清廷却认为这是英国人“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豫为之防”,对此加以防备,不理会英国的贸易请求。

——摘编自翁俊媛《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商业交往》

材料二1726年12月28日,法国东印度公司致函其派驻印度本地治理的委员会,准其利用公司船只承接运输业务,装载私商货物前往澳门和广州,而且“运费始终要比英国人的运费低一些”,以增强竞争力。1730—17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训令大班“垄断今年广州所有的绿茶”,尽可能地阻止法国人、奥斯坦德人及荷兰人取得任何绿茶,以免其走私运入英伦。英使马戛尔尼于1792年受命访华,引起了法国人的忧虑,指出当时英使觐见乾隆皇帝,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仅要将法国,而且还要将所有其他海洋诸强统统逐出中国贸易”。

——摘编自吴敏《广州贸易时期的英法关系》

材料三马戛尔尼此次访华欲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和开辟对华贸易的核心期许为清廷所拒。1793年的外交失败对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对华政策的制定影响极大。英国东印度公司寄希望于马氏访华能够打开中国市场。可是,马氏访华失败了,因此自1798年以后,对华鸦片贸易量呈现激增状态,迅速达到4000箱/年,并很快突破5000箱/年、6000箱/年。

——摘编自李秦《从<马嘎尔尼访华日记>看英国外交》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清政府﹑法国对中英贸易所持的态度。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英国针对中英贸易采取的措施。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法国、英国关于中英贸易的做法。
【考点】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天子与“四夷”的君长之间的关系,在名义上是类似于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是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明廷将国际贸易看作“怀柔远人”的手段,永乐时期,有人建议明成祖对进贡船只征税以增加收入,明成祖却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并不支持商人从事国际贸易。华与夷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只是双方利益诉求有所不同。

材料二 西欧政治上的分散性使得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竞争性。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各国君主都十分重视国家力量的加强。强调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之道,因此其政策目标在于国家强大;此外,注重商业利益,强调从国际贸易中增强国家势力的重要性。西欧国家普遍采取了支持商人开拓市场的贸易政策。国家常常采取武力手段支持商人开拓贸易,这个贸易世界是依靠军事与暴力形成的,带有征服与被征服、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性。

——摘编自骆昭东《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全球经济视角下的明清外贸政策》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国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在同时代海外贸易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古代中国与世界市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作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合理的阐释。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