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使用磨制石器。
②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③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国家已经产生。
新石器文化
区域
主要成就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彩陶;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材料一 一些特殊的景观或环境,会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升华为对自然、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信念、信仰,经过杰出人物的阐发和推广,形成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或坚定的信念,它们本身也因凝聚了历史,经历了沧桑,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历史记忆。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材料二 图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大河流域开发与国家文明发育》
中国早期农业中心示意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相关史实,围绕河流与文明,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概念: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特征: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统一性、本土性
4)文化遗存
距今时间
代表
特征
约7000至5000年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养蚕缫丝
约5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黑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材料 文明和国家起源是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深受各国学术界的关注。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是探索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陶寺是百年中国考古的一个“亮点”,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陶寺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内涵特质的“聚焦点”,陶寺是今日中国延绵发展而来的重要“初始点”。陶寺考古成果复原了历史文献所载的最初的“中国”国家形态。“陶寺模式”突出体现在王权国家和礼制社会的产生与形成,如农业长足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催生阶级社会;手工业显著进步,出现时代性的“尖端技术与核心技术”;人口增加并集中发展成区域性都邑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形成。对古代文明特别是传世文献稀缺的上古文明的研究,需要考古学与传统历史学(文献学)“双轮驱动”、相互融合,不仅是材料互补,更是伴随思维方式的更新。在上古史研究领域,考古学重实证性,历史学强调根据史料构建起合理的历史认识系统。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有差异,但有着相同的目的,都希望构建一个可信的上古史系统。陶寺就是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的最佳案例之一、既符合文献中尧都平阳的记载,又有王都级别遗址等考古重大发现的支撑。
——摘编自张清俐《探究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多维面貌》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材料二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矢(ce)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卤、圭瓒 ....易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中国考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距今约8000年。石堆龙居于村落中央位置、下方有中心墓区和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它的发掘使得“龙出辽河源”有了考古学上的支撑。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距今约6500—5000年。玉猪龙的主人应为部落首领或祭司,有学者认为,玉猪龙是非常重要的礼器,是一种祈雨仪式的道具。
山西省临汾市裴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彩绘龙纹盘,距今约4300—3900年,盘内壁上的龙口中衔着谷物,隐含着陶寺先民期盼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龙的形象已改变了先秦华夏部族图腾式神灵的标记,综合为一种新的造型。唐时期的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尽管起源于中国的云龙、盘龙、团龙、卧龙、潜龙、飞龙等艺术造型始终占着被崇敬的主体,但孔雀、鸵鸟、狮子、猎豹、犀牛、羚羊、天马等这些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
——摘编自鲁谆等《龙文化与民族精神》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