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分封把所有的封国及臣属的方国联系起来,而在礼乐教化的规范下,周族与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新族群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有了密切联系的经济与文化,民众凝聚了华夏民族意识,因而转成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此后,“华夏”便是以夏、商、周三族及东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而成的新民族的称号。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和楚等在西方和南方的诸侯国原本被排斥在华夏族之外,这时也逐渐被接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使夷、蛮、戎、狄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并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材料三 秦朝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后,“秦人”的概念,理论上则由当初西部的秦国之人进而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属的全部人口,既包括原两周王畿内外所属的华夏诸族,同时也包括非华夏系统的周边四裔各部和各族在内。……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
——摘编自田广林、周宇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