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一点”,不只是“一点点”

①儿子感冒了,咳嗽,吃的药里有一种散剂需用温水化成药汤喝,其味极苦。

②我用温水化开药,搅拌均匀,另端着一杯温水和一颗糖果,送去儿子房间。

③儿子抬头问我:“妈,这药苦吗?”

④我想给他一点心理安慰和鼓励,于是答道:“有一点。”

⑤儿子听我这样说,对药的抗拒心理似乎放松了些。接过碗,先把鼻子凑到碗口闻了闻 , 大概是想确定一下苦的程度,然后停顿了几秒,屏住呼吸,鼓起勇气,“咕咚咕咚”把药喝了下去。喝完的瞬间,他就“啊啊——”地叫喊起来,“老妈,这药苦得可不是有一点!”

⑥我笑着坦诚相告:“特别苦,我知道。”

⑦儿子也无奈地笑了,说:“妈妈说的‘有一点’,从来都不只‘一点点’。

⑧儿子说得对,妈妈口中的“有一点”,并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刻意营造的善意谎言。

⑨前不久我和闺蜜闲聊。说到她被女儿的班主任叫去学校的事,班主任反映她女儿期中成绩考砸了,还说了不少其他学习上的问题,听得她很是焦虑。

⑩回到家后,女儿谨小慎微地凑到她身边,轻声问:“妈妈,老师是不是说我特别差劲?”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有。老师说你诚实,待人友善,热爱班集体……只是成绩最近有一点波动,只要再努努力,肯定会有提高的。”她女儿听了,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安安静静去看书了。我很赞赏闺蜜的做法。

⑪有时候,尽管孩子明知道妈妈说的“有一点”并不只是“一点点”,但也是愿意听的,因为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情绪安抚和心理安慰。

还有的时候 , 妈妈并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说的“有一点”不只是“一点点”。

⑬上周末,我和诺诺妈一起带着孩子在小公园里玩滑板,两个孩子从林荫遮蔽的坡道上滑下,玩得不亦乐乎。可正当诺诺站在滑板上再一次往下滑时,重心突然偏移了,他吓得尖叫起来:“妈妈救我!”诺诺妈闻声,飞奔上前一把捞起儿子,而那迅速冲下来的滑板却重重地撞上了她的腿,疼得她本能大叫了一声

⑭诺诺连声问:“妈妈,妈妈,你没事吧?”看到儿子担心的眼神,她强忍疼痛笑着说:“没事儿,有一点疼而已。”等到两个孩子继续去玩,诺诺妈才一瘸一拐走到一旁,坐下来察看伤处。我看到她小腿外侧被撞破了皮,血都流到脚踝了,于是惊讶地提醒她,“伤得这么重,赶紧包扎一下。”她却竖起一根手指压唇,轻声说:“别让诺诺听到了,不然他心里自责,又要担心我的伤口。”

⑮我心里一动。是啊,很多时候,从妈妈口中说出的“有一点”,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少、小、轻微的意思,而是藏着她在语言上的小心思。

⑯妈妈们口口声声的“有一点”,从来都不只“一点点”。

(1) 文章围绕“有一点”写了三个妈妈的谎言,请概括。

 。

②女儿期中考砸了,但我的闺蜜告诉女儿成绩只是有一点波动。

 。

(2) 结合第五段划线句的加点词,说说“儿子”有这些表现的原因。
(3) 第⑩段中“我”为什么对闺蜜的做法表示赞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安抚女儿紧张的情绪。 B. 拉近孩子和老师的距离。 C. 让女儿的成绩有所提高。 D. 符合“我”对教育的理解。
(4) 请结合上下文,以及第⑫股划线句的加点部分,分析这一段的作用。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记叙文阅读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儿,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竞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年,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选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

不灵便,医院的活儿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

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散发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⑪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 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2)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②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4) 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⑪段的作用。
(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秀发上的红绸带》一文,回答问题。

①秋天渐渐远去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对来自巴丹吉林大漠深处的信。信里装着一截大漠里生长的骆驼刺,信的署名是:云。我的眼睛顿时模糊起来,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系着红绸带的云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②云是我穿上军装后在大西北认识的一个女孩,我们的相识纯属巧合。一次,我在部队执行紧急的救援任务时,身负重伤,住进了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我的病友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云便是她的女儿。

③当时,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在我昏途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输血或插氧气管,头上伤口的疼痛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发现云已帮我把带血迹的农服洗得干干净净。她告诉我,她是一名护士。当时我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她很特别。从此,红绸带每天都穿梭在医院里。

④当我的疼痛缓解时,她跑到书店买书读给我听,这种精神的慰藉伴随我度过住院的日日夜夜。她那投入的神情和柔和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束明亮的光照着我,那一刻,疼痛竟会慢慢消失。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心地感谢云带给我的这段非同寻常的阅读经历。

⑤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不是医院的护士。云告诉我,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在大西北某基地一千就是四十多年。她说她热爱军人,不仅仅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还因为她知道军人付出了很多……在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她那秀发.上的红绸带,时时伴我左右,发出柔和、温暖的红光,渗入我灵魂的暗房。

⑥半年后,我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得那天要出院时,云邀请我照张相做个留念,我欣然答应。

⑦拍照回来的路上,细雨绵绵。我们默默地走着,不知不觉到了医院门口。她转过头望着我,并从自己包里取出一套医疗用品,也是用一根红绸带系好,当作礼物送给我。我看见她红红的眼圈,满是不舍,她只对我说了一句:“姐,你照顾好自己,以后我也去当兵。”说完,那秀发上的红绸带和她一起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⑧又过了半年,她真的走进军营,而且是在她父亲曾经当兵的大漠里服役。不过她来信告诉我,她长长的秀发已被剪成短发,秀发上的红绸带也不再系了。

⑨多年后,我已经离开部队,但云的英姿飒爽,以及她的那份真诚和美好,会如红绸带一样永远鲜艳,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彩……

(有删改)

(1) 请分析本文以“秀发上的红绸带”为题目的作用。
(2) 请简要概括出“云”为“我”做了哪几件事。
(3) 请理解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 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谈谈第⑨段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拦路虎

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济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竞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 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可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 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 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 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 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3)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