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

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变法者康有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股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革命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以上三人直接相关的重大史实,并指出三人所处时代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比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救国方案上的不同之处。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材料中的三人对中国发展的共同作用。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清朝变成洋人廷。

——节选自《中华历史五千年》之《晚晴悲歌》

材料四:(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摘自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材料一中的“为生存计”体现出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使“清朝变成洋人廷”的不平等条约是?该条约的哪一内容最能表明“清朝变成洋人廷”?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兴民权、改民主”不懈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两例即可)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