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级准备开展“时光里的往事”主题读书沙龙,小语和小文联名推介耿艳菊的散文《香木浆的快乐》,参与本次活动。

香木浆的快乐

耿艳菊

①朦朦胧胧里,我听到堂屋里有轻轻的说话声,小心翼翼的放碗筷声。我眯着眼,望望外面,天色还没大亮,窗口的那一方天空还是模模糊糊的一团灰。

②爸妈吃完了饭,掀开西屋的门帘,看了一眼睡在床上的我们,又轻轻放下了门帘。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叫一声“妈”。院子里传来了妈温柔的应答。“再睡会儿吧,天还早,饭在锅里温着,我和你爸去地里割豆子,给你们找‘香木浆’。”

③这个时节,秋云辽阔,也总是惹人情思,那些永远留存在时光里的往事,清晰如昨。

④香木浆就是香姑娘。这是我最近知道的事。香木浆这三个字确切来说该怎么写,我还真不知道,只是根据我们那儿的人们的叫法,随便写出来的谐音字。

⑤在网上搜香木浆,竟能查得到,出来的是香姑娘,从图片上看,和香木浆一模一样,这真是莫大的惊喜。网上对它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这是一种奇特的水果,口感清爽,龙眼大小的果实外,裹着一层薄如蝉翼的外衣,极像一盏精致的小灯笼,又像一位躲在闺房的羞涩姑娘。北方人称之为“洋姑娘”“香姑娘”“香马骝”,南方人则称之为“含羞果”“金灯果”“金姑娘”“金珠果”“洛神珠”。它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

⑥原来这长在庄稼地里的野浆果竟有这么多好听的名字,还有那么丰富的营养价值。乡野之物,也不可小觑。

⑦香木浆在我们少时的生活中,可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朴素生活里一颗闪亮的星,那一点微弱的明亮让单调的生活有了盼望和无限的乐趣。

⑧秋天,是多么让人渴盼的季节呀!广袤的田野里,到处是华美的果实。香木浆就隐藏在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地里。孩子们三五一群,迎着飒爽的秋风,沐浴着明亮的秋阳,穿梭在田野里,带着寻宝一样的热情,若是拨开一丛黄澄澄的黄豆秆,出现了一株香木浆,简直像寻到宝藏一样开心。

⑨而爸妈也葆有这样的童心,每到收获的季节,总会记得把香木浆的快乐带给我们。他们在那段秋收时节,早早就去地里干活了。他们忙了一上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进门,就从兜里掏出一把香木浆,一一分到我们的手中。小小的金黄的香木浆的香,缭绕在朴实的小院里,缭绕在岁月的上空,那简单的幸福是我头顶最明媚的星辰,照耀着我后来的人生路。

⑩有一年中秋假期,在外面工作的我们回家过节,正赶上秋收。爸妈像往年一样,早早起床去了田里。等我们醒来时,他们已经在田里劳作了一个清晨,衣衫上带着露水回来了。妈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香木浆,笑眯眯地像小时候那样一一分到我们手里。

⑪要知道,自从离家别乡,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后,忙碌和梦想催赶着我们,我们几乎没再与故乡的秋收时节相逢。我们长大了,爸妈老了,他们能给予我们的似乎越来越少。妈从兜里掏出香木浆的样子不再是那样自信潇洒,而是小心翼翼,直到我们依然像当年一样欢呼雀跃,她才放心地舒展了面庞。她不知道,她觉得这拿不出手的小小的给予,这带着她体温的一捧香木浆,让我们明晓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选自《扬子晚报》2023年9月27日,有删改)

(1) 本文主要介绍了“香木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你简要概括。
(2)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小语同学摘出了两句,请你赏析。

①这是一种奇特的水果,口感清爽,龙眼大小的果实外,裹着一层薄如蝉翼的外衣,极像一盏精致的小灯笼,又像一位躲在闺房的羞涩姑娘。

②孩子们三五一群,迎着飒爽的秋风,沐浴着明亮的秋阳,穿梭在田野里,带着寻宝一样的热情……

(3) 在推介这篇作品时,小文发现第③段的位置值得推敲。它还能放在第几段前?为什么?
(4) 文章结尾处写道:“这带着她体温的一捧香木浆,让我们明晓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请你以作者的口吻说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5)  “时光里的往事”主题读书沙龙需要小文承担主持人工作,请你帮助他拟写一个50字左右的开场白。

知识卡片

开场白:开场白,是指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常见的有故事式、开宗明义式、幽默式、引用式、悬念式和强力式六种类型。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语言得体; 文章过渡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比喻;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 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 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3) 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4) 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5) 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Ⅱ

我的南山

普溪钓叟

①陶渊明的南山是庐山,王维的南山是终南山……我的南山是干山。

②乡下房子朝南,山在吾乡之南,照理是时时处处可以望见南山的,正所谓“开门见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是静默的存在,人的心灵若不能与之相契相应,便不能觉着它的有无。

③祖母六十六那年,姑姑捎来一块肉。好大一块肉,它雍容端方地坐在大罗碗里,还高出一截来。肉皮上面的肉皮和肥肉被精心地切成方块状,整整六十六块。这肉名义上是给祖母吃的,但很大程度上饱了她孙子孙女的口福。到最后只剩汤了,我拿筷子往汤底探寻,终于攥到极小的一块。放进嘴里一咬,才知只是块骨头,但绝不是普通的骨头,它圆融融,滑塌塌,坚硬如铁。吐到桌面上,却是一块石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风俗里也包括肉碗里放块小石头,以石头代山,取“寿比南山”之意,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经了这事,我看南山时,心底里每每会生出一份温情,当然还有一份亲近南山的期盼。

④后来在梦里无端地出现这样的情形:港面开阔,河水清澈,菱蔓挨挨挤挤,密密的枝叶间有白色菱花绽放,星星点点。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

⑤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得见南山的情形。夏夜,闷热难耐,便起身走出门去,仰面躺在篱笆边的水泥洗衣板上数星星,不觉恍然入眠。醒来天已大亮,世界清凉可爱。站起身来,不意间就望见那南山,心中便涌起难以言表的大欢喜。

⑥从此,南山便融入我的世界,眼中有山,心中亦有山。每至雷雨过后,碧空如洗,便会欣然南望。南山静默如太初,但颜色分外凝重清晰,面目可亲。南山是三座玲珑小山的组合:东山长,西山高,中间矮又小。在我的想象里,那是两个大人护着小孩玩咧。从祖母的口里,我知道了那三座山在德清界里,东面的叫龙山,西面的叫凤山,中间的叫干山。

⑦小学时的春游干山,终于让我得偿所愿。春游队伍开出学校大门,前面红旗引路,浩浩荡荡,蜿蜒前行。山越来越近,两个多小时后,那一抹黛色终于变成具体可辨的乌青山石和青葱草木。然而一条大河横在了面前,让我们不能进前。于是只得就地休息,隔岸观山。

⑧终于眼见得载了一年级同学的水泥船就在干山溪对面了。小同学登上南岸后,船便回来渡我们过去。过了干山溪,旋即登山。大多数人选择登龙山或凤山,我不加思索上干山。干山海拔只有六七十米,比凤山低了一半。从没登过山的我,虽也很快登顶了,却已是腿酸脚软、气喘吁吁了。我坐在山石上歇力,发现山下的世界一下微缩了。河道纵横交织,村坊星罗棋布。干山溪贴山而流,蜿蜒西去。水面的船小似蚌壳,溪畔的塔细若笔杆。我极目北望,努力寻找韩家湾的所在,但终究徒劳无果。我想此刻祖母也许正抬头远望,但也定然看不见她坐在山巅的孙子。我大失所望,两只清明粽子落肚后,便歪在石头上恹恹欲睡了。不一会,哨声响起,便下山集结,渡河北归了。

⑨以后,亲近干山的机会就很多了。暑假跟着大人们到德清斫草,每次往南进入干山溪,然后往西、过东或上南。德清所多的是圩田,上得岸去,遍地是草,圩埂、田埂、水渠,蹲下来一路斫去,身后便留下一堆堆的草。不多时便一担一担地装进船里。

⑩然而,我不见南山久矣。外出读书,继而工作,终年为俗务所绊,不复有闲散从容之心。即便回家,也多半没有了悠然望南山的情致。年过半百之后,却时时忆起往事来,嘘唏不已。去年赴德清开会,回浔时特意取道干山,竟发现已然面目全非。龙山、凤山均已挖去大半,大片黄色土石裸露,令我触目惊心。应该不会再挖下去了吧,因为道旁已赫然树起广告宣传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⑪唉,不知何时我能重归旧居,闲望南山?

⑫恍惚中,又是“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的水面,我们的小船在水面滑行。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

(1) 这是一篇回忆性写人记事散文,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表格填写

事件的时间跨度

人物

具体内容

作者写作的目的

祖母六十六岁那年

祖母、我、我的南山

醒来不经意看到了南山

小学时春游干山

尽力登山却没有找到韩家湾

年过半百之后

回忆往事

去年去德清开会

(2) 本文语言精妙,请按要求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好大一块肉,它雍容端方地坐在大罗碗里,还高出一截来。(赏析加点字)

(3) 文章多处有照应,找出与文章第②段“山,是静默的存在,人的心灵若不能与之相契相应,便不能觉着它的有无。”相照应的两句并说出其作用。

知识链接

照应

照应指的是文章内部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通过前文的铺垫和后文的回应,使文章内容连贯、意脉相连。

(4) “南山”是作者生活的地方的周围的山脉,也是他的人文情怀,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我的南山”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课内现代文阅读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普通、平凡、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 选文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3)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4) 结合实际说说你人生经历中受到母亲或长辈优秀品质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