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骨文中常有“卜黍受年”“其雨”等字样,今发现问卜是否有雨的甲骨文约有160片。

材料二   除了铁器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外,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为水利灌溉。如郑国渠之开发,使秦国亩收达到六石四升。文战国时魏人西门豹将潭河水引到河北南部的魏邑郖,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云: “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事末刚及点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全汉晃《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商代相比,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考点】
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时,郑国迁到位于中原中心的新郑(今郑州附近),这里还是一片荒野,郑人还得“新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晋国用来处置姜戎的“南邮”,靠近黄河,也是中原之地,初时也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噪”,后来经过戎人“除齐荆棘,驱其狐狸豺狼”,才能用以居住。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持续开垦,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荒地、林地纷纷变为农田,关中地区河流两侧的森林也消失了。河北中部平原黄河下游漫流经过的地区,春秋时期还有宽七八十里的渺无人迹的地带,到战国时已经被新出现的几十个城邑所填满。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比前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生产工具已属铁制。湖北江陵纪南城水井中出土的铁刃耒,柄长59厘米,柄下至铁刃端长50厘米,全长109厘米,铁刃长7厘米,刃宽8厘米,两木齿间距3.5厘米,柄微曲,两齿稍前倾,是一种很实用的铁制农具。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途中遇见“长沮、桀溺耦而耕”,应该是手执铁制的农具进行劳作。

——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