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

    近日,为了充分发挥绍兴红色资源育人的功能,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某小学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走进鲁迅纪念馆、蔡元培故居和周思来纪念馆,开展了以“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第一站: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原貌,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走进鲁迅纪念馆,便走进了鲁迅的童年。为改变“国民精神”选择“弃医从文”,在文学革命道路奋斗终身的鲁迅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富含文化底蘊的宅子赋予了鲁迅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每一扇门窗都染上了深厚的文化气息,仿佛那个带点儿书生气的小孩会从门后走来。

第二站: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是蔡元培出生和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如今,蔡元培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其一生业绩。“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先生的美誉,蔡元培先生也当之无愧;“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光辉历程。

第三站: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绍兴市劳动路369号,系依托周恩来祖居、故居这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而建,馆内丰富的陈列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与绍兴的密切关系和他在绍兴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场景,再现、讴(ōu)歌了一代伟人光辉的一生。

(选自绍兴市人民政府网,有删改)

(1) 文本中的小学为什么要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文本中找出原因。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鲁迅故居里包括了鲁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

②鲁迅故居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鲁迅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

③蔡元培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3) 【思维导图】这次研学活动中,大家参观的三个地方分别有着怎样的建筑特点?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 小语在蔡元培故居看到了关于蔡元培先生的挽联后,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一副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他想到的这副挽联最有可能是关于(①鲁迅  ②蔡元培  ③周恩来)的。(填序号)
(5) 走进先辈故居,了解相关事迹,你可以感受到先辈们具有怎样的红色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怎样弘扬红色精神?

    我感受到先辈们具有的红色精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要 , 弘扬红色精神。

【考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章大意理解; 其他文学常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睡眠

[材料一]

什么是睡眠

睡眠是人类一种不可缺少的生理现象。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人体健康与否与它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正常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两个部分,而深度睡眠又被称为“黄金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四分之一,深度睡眠可以缓解人们一天的劳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各部位恢复到最佳状态。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材料二]

怎样做到科学睡眠

    1.准时睡觉,保证睡眠时间。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如果作业写不完,可以请家长或老师帮你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来保证睡眠时间。

 2.做好睡眠准备。睡前不要再进食,不要喝刺激性饮料,不要过度娱乐,要保证心情的平稳与舒畅。

3.注意睡姿,保证睡眠质量。睡觉时,弓起身子,向右侧卧的姿势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睡眠效果较好。此外,不要蒙头大睡或张大嘴巴,用被子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导致身体缺氧;张嘴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部,胃部也会受凉。

[材料三]

你睡了多长时间

 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你睡够了吗?下图是对某班级46名学生进行的一个睡眠小调查。

 

(以上内容均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睡眠不充足的人免疫力会降低。 B.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心理现象。 C. 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 D. 人体健康与否与睡眠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
(2) 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做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语晚上睡觉之前喜欢喝刺激性的饮料。 B. 小文怕光,每晚都是蒙头大睡。 C. 小明每天晚上8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D. 小天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吃夜宵。
(3) 【思维导图】小语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科学的睡眠呢?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 根据材料三中的调查数据,针对部分小学生睡眠时间偏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写出两条即可)
(5) [生活实践]每天晚饭后,你有60分钟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请你制订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计划,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长

分钟

分钟

分钟

安排内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1) [思维导田]结合材料内容,看看张骞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完成思维导图。

(2) 阅读材料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传播汉朝的文化和了解西域, B. 招引大月氏东归,抵抗匈奴。 C. 联合乌孙去讨伐匈奴。 D. 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
(3)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每一次都如愿完成了任务。

②“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张骞的精神。

(4) 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张骞出使西城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最终意义。 B. 加强了中原和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D. 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5) [阅读要素]阅读三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张骞的故事。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情境争习]四年级(1)班召开了“牢记历史,铭记伟人”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余心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国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二)为救国而读书(节选)

水仙

 苏步青小时候对数学并不感兴趣,但是,学校里来了一位新数学老师,他给大家讲了“学好数学,发展科技,挽救国家危亡”的道理。苏步青从此发奋学习数学。后来苏步青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任教。那时,苏步青一度生活得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苏步青还是抓紧一切时间写作、整理研究成果,把自己的学术成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苏步青曾说过:“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选自《阅读》,有删改)

(1) [阅读要素]公正小组:读完选文(一),我们梳理清楚了文段中的人物和事件。
(2) 友善小组: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小组成员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文:苏步青选择的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这条路是指为救国而读书。 B. 小明:选文(一)中的中国女人哭诉外国人的罪行,外国人却反过来训斥她。 C. 小和:周恩来和苏步青都立志为了国家而读书。 D. 小谐:两篇选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
(3) 诚信小组:我们能猜测人物的心情和想法。读了画横线的句子,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像“一团烈火”,主要是因为(    ) A. 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和中国女人被欺负的场景,让他心里愤怒难过。 B. 这个问题太深奥,难以理解, C. 需要迫切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周恩来很慌张。 D.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让周恩来很激动。
(4) 富强小组:读完他们的故事,我非常感动。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的回答是为而读书,因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