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比阅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盗”火英雄商伯

佚名

 传说,商伯原来是天上管火的神。他听说人间没有火,日子过得很苦,曾经多次偷偷向人间投火种,可惜都没有成功,天帝得知此事,决定把他贬到人间。

商伯心想:这是唯一的机会了。于是,他趁着被贬把火种带到了人间,并教人们使用和保管火种,从此,人们冬天用火取暖,晚上用火照明,还能吃上热食,过上了平安快乐的日子。谁知,这事又传到了天帝的耳朵里。天帝震怒,决定立即发洪水淹没人间的火种,霎时,地上洪水滚滚,很快淹没了许多地方。商伯急中生智,召集人们筑起一座高台,把火种放在上面。他独自守护火种,让大家四散逃命,过了很久,洪水退去,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他们来到高台上一看,商伯已经饿死了,而火种还在燃烧着。人们为了纪念商伯的功德,就把这个地方改名为“商丘”。(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谷种和狗尾巴

佚名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谷子,人们饿了就拿野果野菜充饥。

 那时候天上已经有了谷子,地上还没有。地上的人哀求天上的人借一些谷种,天上的人却不肯给。没办法,地上的人就派了一只九尾狗到天上去“偷”谷种。九尾狗来到天上,看见天上的人在天宫门前晒谷子,便弯下九根尾巴,悄悄地向晒谷场走去,狗尾巴上密茸茸的毛,碰着晒谷场上的谷子,谷粒就被牢牢地粘住了。九尾狗用九根尾巴粘满谷子后,转头就跑。不料,刚跑了几步,它就被看守谷子的人发现了,他们一边呼喊,一边追赶,挥着斧钺乱砍。九尾狗的尾巴被一根根砍断,鲜血不断地流下来,但它还是忍着剧痛,使劲地往前奔跑。当第八根尾巴被砍下来的时候,它已经选出天门,越过天界,回到人间了,九根尾还剩下一根,一根尾巴带回了几粒谷种,人们拿着谷种去种,从此人间有了谷物。因为被砍所了八根尾巴,所以现在的狗只有一根尾已。人们很感激狗,为了报答狗,就把狗养在家里,给它吃米饭。而谷种长出来的谷穗,根根都像狗尾巴。

(选自《三月三),有删改)

(1) 商伯和九尾狗“偷盗"东西的目的是。为此,他们付出了许多代价,商伯,九尾狗
(2) [阅读要素]根据神话故事,把下列关键词填在表格里。(填序号)

①日子很苦 ②挨饥受饿 ③带走火种 ④护火牺牲

⑤火种存留 ⑥收获谷种 ②“盗”取谷种 ⑧带回谷种

篇目

起因

经过

结果

《“盗”火英雄商伯》

《谷种和狗尾巴》

(3) 两个故事有不少相同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者“偷”的东西往往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B. 两者“偷”的东西对人们来说都比较神秘。 C. 两者“偷”东西靠的是自己神奇的力量,不需要付出代价。 D. 两者“偷”来的东西都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考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章大意理解; 文章主旨理解;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陀螺(节选)

高洪波

    我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于是四处寻找木头,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二)那一瞬

佚名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临下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同学们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我已组织好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又问。我多希望老师叫我啊,可我没有勇气举手。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老师突然笑了:“别这么紧张嘛,来,把头抬起来。你们不觉得憋闷吗?”

    我跟着大家把头抬起来,心里一直呼唤着老师,可老师听不见。

    老师也在等,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她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的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目光居然又回到我身上,我用眼神告诉她:“老师,我会,”她似乎看懂了我的“话”,冲我一笑,点了我的名字。一切进行得那么缓慢,一切又是那么快。那一瞬,我既紧张又兴奋。

    我站起来回答,声音那么响亮,答得那么流利。那一瞬,我的心在跳——剧烈地跳……

    这就是我回答问题时那一瞬的感受,那一瞬我冲破紧张的束缚,那一瞬我证明了自己。

(有删改)

(1) 阅读选文(一),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这消息”指的是

②这句话中的“恍惚”的意思是

A.感觉模糊,不清晰    
B.神思不定

③展开想象,一整天,“我”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样的画面:

(2) [思维导田]阅读选文(二),关注“我"心理的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3) [阅读要素]阅读选文(二),找出一处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并在下栏作批注。
(4) 两篇选文都写到了人物心情的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选文(一)中把“我”的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种拟人的写法特别形象。

②选文(二)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情。

(5) 某杂志社打算选用这两篇文章出一期“童年万花筒”专栏,请根据提示,补充这期专栏中的栏目名和阅读导语,

篇目

栏目名

阅读导语

《陀螺》(节选)

中的童年

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童年!

《那一瞬》

课堂上的童年

这是一个②的童年!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睡眠

[材料一]

什么是睡眠

睡眠是人类一种不可缺少的生理现象。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人体健康与否与它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正常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两个部分,而深度睡眠又被称为“黄金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四分之一,深度睡眠可以缓解人们一天的劳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各部位恢复到最佳状态。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材料二]

怎样做到科学睡眠

    1.准时睡觉,保证睡眠时间。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如果作业写不完,可以请家长或老师帮你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来保证睡眠时间。

 2.做好睡眠准备。睡前不要再进食,不要喝刺激性饮料,不要过度娱乐,要保证心情的平稳与舒畅。

3.注意睡姿,保证睡眠质量。睡觉时,弓起身子,向右侧卧的姿势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睡眠效果较好。此外,不要蒙头大睡或张大嘴巴,用被子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导致身体缺氧;张嘴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部,胃部也会受凉。

[材料三]

你睡了多长时间

 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你睡够了吗?下图是对某班级46名学生进行的一个睡眠小调查。

 

(以上内容均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睡眠不充足的人免疫力会降低。 B.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心理现象。 C. 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 D. 人体健康与否与睡眠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
(2) 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做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语晚上睡觉之前喜欢喝刺激性的饮料。 B. 小文怕光,每晚都是蒙头大睡。 C. 小明每天晚上8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D. 小天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吃夜宵。
(3) 【思维导图】小语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科学的睡眠呢?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 根据材料三中的调查数据,针对部分小学生睡眠时间偏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写出两条即可)
(5) [生活实践]每天晚饭后,你有60分钟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请你制订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计划,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长

分钟

分钟

分钟

安排内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1) [思维导田]结合材料内容,看看张骞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完成思维导图。

(2) 阅读材料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传播汉朝的文化和了解西域, B. 招引大月氏东归,抵抗匈奴。 C. 联合乌孙去讨伐匈奴。 D. 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
(3)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每一次都如愿完成了任务。

②“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张骞的精神。

(4) 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张骞出使西城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最终意义。 B. 加强了中原和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D. 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5) [阅读要素]阅读三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张骞的故事。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