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陀螺(节选)

高洪波

    我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于是四处寻找木头,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二)那一瞬

佚名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临下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同学们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我已组织好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又问。我多希望老师叫我啊,可我没有勇气举手。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老师突然笑了:“别这么紧张嘛,来,把头抬起来。你们不觉得憋闷吗?”

    我跟着大家把头抬起来,心里一直呼唤着老师,可老师听不见。

    老师也在等,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她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的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目光居然又回到我身上,我用眼神告诉她:“老师,我会,”她似乎看懂了我的“话”,冲我一笑,点了我的名字。一切进行得那么缓慢,一切又是那么快。那一瞬,我既紧张又兴奋。

    我站起来回答,声音那么响亮,答得那么流利。那一瞬,我的心在跳——剧烈地跳……

    这就是我回答问题时那一瞬的感受,那一瞬我冲破紧张的束缚,那一瞬我证明了自己。

(有删改)

(1) 阅读选文(一),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这消息”指的是

②这句话中的“恍惚”的意思是

A.感觉模糊,不清晰    
B.神思不定

③展开想象,一整天,“我”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样的画面:

(2) [思维导田]阅读选文(二),关注“我"心理的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3) [阅读要素]阅读选文(二),找出一处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并在下栏作批注。
(4) 两篇选文都写到了人物心情的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选文(一)中把“我”的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种拟人的写法特别形象。

②选文(二)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情。

(5) 某杂志社打算选用这两篇文章出一期“童年万花筒”专栏,请根据提示,补充这期专栏中的栏目名和阅读导语,

篇目

栏目名

阅读导语

《陀螺》(节选)

中的童年

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童年!

《那一瞬》

课堂上的童年

这是一个②的童年!

【考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章大意理解;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睡眠

[材料一]

什么是睡眠

睡眠是人类一种不可缺少的生理现象。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人体健康与否与它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正常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两个部分,而深度睡眠又被称为“黄金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四分之一,深度睡眠可以缓解人们一天的劳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各部位恢复到最佳状态。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材料二]

怎样做到科学睡眠

    1.准时睡觉,保证睡眠时间。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如果作业写不完,可以请家长或老师帮你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来保证睡眠时间。

 2.做好睡眠准备。睡前不要再进食,不要喝刺激性饮料,不要过度娱乐,要保证心情的平稳与舒畅。

3.注意睡姿,保证睡眠质量。睡觉时,弓起身子,向右侧卧的姿势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睡眠效果较好。此外,不要蒙头大睡或张大嘴巴,用被子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导致身体缺氧;张嘴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部,胃部也会受凉。

[材料三]

你睡了多长时间

 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个小时,你睡够了吗?下图是对某班级46名学生进行的一个睡眠小调查。

 

(以上内容均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睡眠不充足的人免疫力会降低。 B.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心理现象。 C. 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深度睡眠的时间。 D. 人体健康与否与睡眠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关系。
(2) 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做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语晚上睡觉之前喜欢喝刺激性的饮料。 B. 小文怕光,每晚都是蒙头大睡。 C. 小明每天晚上8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D. 小天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吃夜宵。
(3) 【思维导图】小语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科学的睡眠呢?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 根据材料三中的调查数据,针对部分小学生睡眠时间偏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写出两条即可)
(5) [生活实践]每天晚饭后,你有60分钟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请你制订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计划,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长

分钟

分钟

分钟

安排内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留心生活,细致观察

 金秋十月,我们小学以“我是小小观察家”为主题,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乐趣,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材料一]

实验准备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天天搜集了种植绿豆的相关资料,准备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植过程:

1.把生长豆芽的花盆、透气性好的棉布等器具、材料刷洗干净,尤其不能沾染油污。

2.把干绿豆放入水盆中浸泡一天,让绿豆吸足水分。

3.捞出绿豆,放入花盆中,把棉布淋湿,盖在上面。将花盆放在室内通风背光处。

4.经常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最适合绿豆芽生长。

5.每天早晚向花盆中各浇一次清水,水温25℃左右。浇水时要浇透,浇水后仍盖上湿棉布保湿。

[材料二]

 实验记录

时间

观察绿豆的变化(颜色、形状大小等)

第一天

绿豆是墨绿色的,表面十分光滑,圆的、硬硬的,像小石子一样

第二天

绿豆长胖了,解开了绿色的外套,露出了白色的肚皮

第三天

绿豆钻出了小嫩芽,白白的,最长的大约有一厘米了

第四天

小嫩芽长长了很多,有两三厘米长,豆子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小叶子

第五天

叶子已经长出了茎,而且绿豆的顶端也露出了它那大大的“耳朵”,豆叶是嫩黄的

第六天

它们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最长的绿豆芽已经有约四厘米长了

第七天

越来越多的绿豆都成长起来了,密密的、绿绿的一大片,花盆显得非常拥挤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种植过程”思考,天天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或工具有透气性好的棉布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种植前的绿豆是墨绿色的,像粗糙的小石子一样硬。

②从绿豆成长为绿豆芽大约需要7天的时间。

③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3) [思维导图]根据“实验记录”梳理绿豆的成长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4) 下列有关天天在进行“绿豆芽生长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实验过程中,天天每天早晚都向花盆中浇入适量的清水。 B. 天天将放人绿豆的花盆放在了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C. 天天经常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使温度保持在20℃~25℃。 D. 天天每次向花盆中浇水后,都会把棉布重新盖上。
(5) [情境化命题]阅读实验记录时,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交流吧!

    从绿豆长成绿豆芽的过程太有趣了,生命的成长真奇妙!

是啊,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1) [思维导田]结合材料内容,看看张骞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完成思维导图。

(2) 阅读材料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传播汉朝的文化和了解西域, B. 招引大月氏东归,抵抗匈奴。 C. 联合乌孙去讨伐匈奴。 D. 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
(3)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每一次都如愿完成了任务。

②“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张骞的精神。

(4) 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张骞出使西城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最终意义。 B. 加强了中原和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C. 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D. 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5) [阅读要素]阅读三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张骞的故事。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