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将新统一地区的民众称为“新黔首”。汉高帝五年,天下初定,即颁布诏书令“不书名数”之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在全国范围内将未登记户籍者返乡入籍,“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久为右,久等,以爵先后”。秦汉时期,编入户籍的民众被称作“编户”齐民,不论为官为吏,还是事末从军,或富贵或贫贱,皆著录户籍。目前所见秦汉户籍资料,户主姓名之前称“某里户人爵某”,而不见“吏”“卒”等身分性标识。

——摘编自吴方基《秦汉户籍制度具有“一齐天下”之功》

材料二   东汉末期,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失。魏晋统治者为了维持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与其他政权竞争时处于优势(或不至于落入劣势),以及出于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的需要,开始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分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魏晋户籍中各色人等,不存在良贱之别,他们都是“吏民”“正户”“黄簿民”,按照身分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

——摘编自高智敏《发展与变革:魏晋户籍的身分制特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晋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变化的历史背景。
【考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分为九等。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