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黑人、农民和老人构成。1964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经济机会法》,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为穷人提供机会,让穷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在保守派阻挠下,国会只通过了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之后,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启智计划、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人提供援助教育、儿童健康和营养、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1968年,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36%。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增加了41%,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反贫困计划共支出560多亿美元,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涨的成本。1969年,约翰逊离职,“全面消除贫困”的承诺成为泡影。

——曹睿《林登·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

救济式扶贫

发展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综合性扶贫治理

脱贫攻坚

时间划分

1949—1977

1978—1985

1986—2000

2001—2011

2012—2020

瞄准单位

区域为主

县级

村级

到户到人

工作机制

民政部门为主

多部门协同

分级负责、以省为主

四到省、县抓落实

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减贫动力

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

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的特点。
(2)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扶贫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考点】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扶贫帮困是事关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发展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救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

——据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1949—1957) 》

材料二   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 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1世纪惠民政策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