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据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整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所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之外,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所造成的。

——摘编自黄山《论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 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
(2) 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
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多极力量的成长;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94年为止,德国先后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俄国等签订贸易条约。德国降低农产品的进口税,换取其他国家降低针对德国工业产品的关税藩篱。德国实行“双重关税体系”:“自动关税”适用于还未与德国缔结贸易条约以及没有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协定关税”则适用于已经与德国签订了贸易条约的国家。而通过贸易条约“协定”的关税明显要低于“自动”的关税。

——摘编自邢来顺《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材料二   1957年3月,联邦德国与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同签署《罗马条约》,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至1969年底的12年过渡期内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进口限额,并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关税率和贸易政策。1968年7月,欧共体成员国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了关税和贸易限额,对外实现共同关税率。据统计,1958—1970年,共同体出口贸易增长2.77倍,而同期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分别增长1.39倍和1.64倍。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目的。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变化,并予以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民族主义诞生于西欧和北美,之后便通过强调个人的民族认同或民族身份以及民族与国家结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对现实的认知乃至道德的组织形式。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推动建立和建构民族国家,并且在民族国家的政治架构中体现其包容性、确立所有的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和主权自治的核心原则。这样的民族主义原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赋予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大众个体以一种尊严感,促使大众个体不仅确立起自己的民族认同或身份,并将自己的民族认同上升至国家认同,乃至使自己成为民族国家的主人。近代西欧各国以及美国均因强烈的民族情感而激发出充分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扩张,亚非拉地区渐次陷入被西方殖民化的过程。

——摘编自叶江《西方民族主义研究现状及历史当议》

材料二   民族主义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感召力和最富社会动员力量的思潮之一。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民族威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的精英阶层和民众逐渐意识到,只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才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挽救民族危亡,重树民族威望,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民族主义勃然兴起。作为对西方入侵的直接反应,中国民族主义既是近代初期中西方关系逆转的结果,同时又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立新《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苏联政府应新生古巴政权的邀请,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古巴人民对此欢呼雀跃。此后,苏联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运往古巴,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1962年10月,美国68个空军中队、8艘航空母舰、90艘军舰封锁了古巴海域,导弹部队全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苏美双方一度处于核战争的边缘。10月26日,赫鲁晓夫鉴于苏联实力有限,决定对美妥协。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11月20日,肯尼迪政府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至此,古巴导弹危机正式落下帷幕。

——摘编自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62年10月28日,党和政府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国战争挑衅》一文指出,中国人民对于美帝国主义猖狂的战争挑衅感到无比的愤慨。在我国政府发表了关于支持古巴、反对美国战争挑衅的声明之后,我国各人民团体又分别致电古巴人民,表示坚决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正义斗争。各地群众纷纷愤怒谴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今天首都各界人民,将举行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集会。全国人民正在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国的战争挑衅。

——摘编自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世界形势。
(2) 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立场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