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材料二: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封建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得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均田户,加速了他们向封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此外,租庸调制和三长制等也起到了强制流散农民定居,强化了基层地方管理,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的登闻鼓制度就是在继承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下,发展了平民直诉制度,尽管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鲜卑统治集团更好地控制地方的官吏,但客观上为平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开拓了更新的、更直接的途径,促进了儒学理念对鲜卑族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考点】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容易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意味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旧都平城地位的下降,大臣韩显宗极力劝阻,宗室成员拓跋丕等“皆所不愿”,此后实施的一系列向汉族学习和有利于新贵族的政策与措施,使曾经为北魏打天下、治天下的保守派贵族失去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北方边镇军民的经济利益也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在皇太子恂逃回平城被刺死事件的刺激下引发叛乱。孝文帝定族姓使鲜卑贵族门阀化,南迁的鲜卑贵族在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物质财富后,沾染了腐败作风,沉溺享乐,彼此之间“颇相夸尚,竟慕奢丽,贪纵不法”,逐渐丧失了经世治国、领军打仗的能力。

——摘编自贾浩、王信、史小军《浅析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的灭亡》

材料二   以穆泰、元丕为代表的鲜卑旧贵族本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鲜卑贵族政治利益的维护,极力阻碍改革。此后不久就发生了以原军卒中的强宗子弟为代表的六镇起义,依靠六镇军人建立起来的东魏与继起的北齐仍保持强烈的民族性,排斥汉文化。而西魏政权及继起的北周则实行鲜卑与汉族休戚与共的措施,下层汉族的农民可以担当府兵,扩大了军队的社会与民族基础,上层实行权力共享、鲜卑与汉族贵族间通婚,从而成功形成关陇集团。

——摘编自王健宁《从魏晋隋唐时期的“胡化汉化”看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极易引发矛盾与隐患的具体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述评其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