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材料二: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封建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得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均田户,加速了他们向封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此外,租庸调制和三长制等也起到了强制流散农民定居,强化了基层地方管理,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的登闻鼓制度就是在继承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下,发展了平民直诉制度,尽管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鲜卑统治集团更好地控制地方的官吏,但客观上为平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开拓了更新的、更直接的途径,促进了儒学理念对鲜卑族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考点】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容易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此次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经验。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述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