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元朝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结合行省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紧扣主题,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考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意味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旧都平城地位的下降,大臣韩显宗极力劝阻,宗室成员拓跋丕等“皆所不愿”,此后实施的一系列向汉族学习和有利于新贵族的政策与措施,使曾经为北魏打天下、治天下的保守派贵族失去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北方边镇军民的经济利益也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在皇太子恂逃回平城被刺死事件的刺激下引发叛乱。孝文帝定族姓使鲜卑贵族门阀化,南迁的鲜卑贵族在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物质财富后,沾染了腐败作风,沉溺享乐,彼此之间“颇相夸尚,竟慕奢丽,贪纵不法”,逐渐丧失了经世治国、领军打仗的能力。

——摘编自贾浩、王信、史小军《浅析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的灭亡》

材料二   以穆泰、元丕为代表的鲜卑旧贵族本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鲜卑贵族政治利益的维护,极力阻碍改革。此后不久就发生了以原军卒中的强宗子弟为代表的六镇起义,依靠六镇军人建立起来的东魏与继起的北齐仍保持强烈的民族性,排斥汉文化。而西魏政权及继起的北周则实行鲜卑与汉族休戚与共的措施,下层汉族的农民可以担当府兵,扩大了军队的社会与民族基础,上层实行权力共享、鲜卑与汉族贵族间通婚,从而成功形成关陇集团。

——摘编自王健宁《从魏晋隋唐时期的“胡化汉化”看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中极易引发矛盾与隐患的具体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述评其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