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     人们对沉积岩中发现的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开展研究,测量了每个个体背甲的长与宽之比并用S表示。下面甲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情况;下面乙图a、b、c曲线,表示1亿年前、分属三个不同地区的、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化石S值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     华北某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中90%是转基因抗虫棉,目前一些地方抗虫棉的抗性正在逐渐减弱,棉铃虫虫害发生的程度也在逐年加重。调查发现,棉铃虫的种群中对抗虫棉敏感的个体(GG)逐渐减少,对抗虫棉产生抗性的个体(gg)逐渐增多。

(1) 根据材料一,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由于,达尔文认为适应是的结果。
(2) 根据材料一中S值的变化情况,在1亿年前的三个不同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填图中曲线字母),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填图中曲线字母);S值的变化实质反映了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二,抗虫棉的种植对于棉铃虫的生存起到了作用。如果第一代棉铃虫(在小麦麦田中生长)种群中Gg、gg的个体比例分别为4%和1%,将自由交配后产生的第二代幼虫都集中在抗虫棉田中,则第二代成虫种群中g的基因频率理论上应为
(4) 根据材料二,实际生产中,人们往往在种植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农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5) 综合材料一、二,适应具有的特点,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点】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自然选择与适应;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填空
(1) 2022年9月29日,据央视新闻消息,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重庆相关化石库等的研究提出了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人类是从鱼进化来”还可以从方面补充证据。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鱼逐渐进化成包括人在内的多种生物的过程实际上是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3)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种群②③的所有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多样性。在①②③④⑤物种中,与②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4) 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
(5) 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B.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C.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E.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