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椴树花开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

    ④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让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

    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

    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⑨“江苏。”

    ⑩“为了赶椴树花季?”

    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

    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

    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

    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

    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

    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

    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㉑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逢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

    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

    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1) 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獐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的表达效果。
(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老逢的形象特征。
(3)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网站欲将本文推荐给读者,编者中有人将本文归于“深情厚谊”,有人归于“生态保护”有人归于“社会担当”,你认为应将其归于以上哪一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记叙顺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浸泡在月光里的村庄

回故乡那天是个月儿说圆非圆、非圆将圆的日子,距月圆的十五就差那么小三来天。选择的时间也是个太阳西下的黄昏,这时西天里只落得一片惶惑,还好东山顶上已经挂上了一轮新月,古朴的村庄此刻更显得端庄娴熟。活了三四百年的古老的瓦房,被青苔绣上了神秘的绿,可爱得像是一幅出彩的油画。青石夹的门楣里,粗朴的木质门扉有些腐朽,但是你总能从它的年轮里读出诗歌来,读出那些记录人生风景与沧桑的文字。树林里的鸟叫,婉转清晰,落魄的游子糊涂的心突然间绿了也静了。我的故乡是如此样子,你的村庄该是啥样?

你会问,选择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时刻是为了回故乡读月亮的吧。不瞒你说,我热爱故乡,深爱故乡的夜晚,更深爱着故乡的月色。不错,我就是为读月亮回来的,天上那个追着彩云的月亮,还有那个辛勤的月亮——母亲的月亮,因为今天是四月初十,母亲七十二岁的生日。

兄妹几个和母亲闹腾了一番后,就陪着母亲到了月亮地里。月色里,母亲更显苍老,尽管佝偻着身躯,浸在浓浓的月色里,那形象依然不乏高大。还没有让子女嘘寒问暖,老人家就念叨着身外的他人,从季节到天气,询问一些天灾人祸;从小家到大家,小家关乎我们兄妹几个,大家就是让她牵挂的乡邻和国家了。今天,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来为什么母亲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了。

这是远离城市的山村,远离浮华的净土,没有醉生梦死的绿酒与欢歌,陪你入夜的只有如水之月,浩渺星空。月亮把那瓢银白泼洒下来,把村庄洗了再洗,直洗到安静得没有一丝鸡鸣与狗吠,直洗到时间停止了脉搏,直洗到整个大地只共了这一壶洁白,连往日花花绿绿的想象也洗得洁白无瑕了……这样的风景只是在故乡里,仅仅在故乡的村庄里。只有故乡能如此优雅地活在天地间,保佑着近在眼前或者远在天涯的孩子,使他可以放下该放下的一切,回到没有谜底的世界里。

被月光浸泡过的村庄,空气是清冽的,舌头舔出的味道是生命的淳朴。完全不是想象,用手可以触摸,清甜的风和汩沉流淌的月色从每个指尖滑过,让人心旌摇曳。身旁不远,就是母亲种的庄稼,花生每只小手都抱在一起,安静地打盹,向日葵也安静地闭上了追太阳的眼睛,豆秧秧却挂满了小眼睛一样的露珠儿,一切生命都郁郁葱,迟早都会开出月色一样纯洁颜色的花来……

月光浸泡过的村庄,有我青青的小草,草丛里有我喜爱的会弹琴会唱歌的虫儿。虫儿在朗朗的月下,清唱着小夜曲,那歌声是那么悠远,那是夜的心跳还是月亮的鼾唱? 那高大的树上,有我可爱的鸟儿,每天会追逐云朵的鸟儿,追逐梦想的鸟儿。沉浸在月色里的小溪,我那可爱的小鱼儿呢?是在甜美的梦中还是在嬉闹清泉里的月亮呢?纵横的阡陌间,我的老牛会孤独地打下音乐的印记,我的羊群会记录着云朵一样的音符。从遥远的记忆到现实的今天,一切的美好都跟被月光浸泡过的村庄相关。要么美得是天真的孩子,要么美得是妩媚的姑娘,要么美得是睿智的老叟,要么美得是慈祥的母亲。

到我故乡来吧,这里有秀美的山,温情的水,热情的人。无论你是客人还是路者,乡亲们都会奉上清香四溢的茶,拿出最好的美食,倒上最醇的美酒。千万别说我们好客,更应该说我们纯朴,我们没有欺骗,我们对得起村庄的诚实!世界很小,被月光浸泡过的村庄只有这座哟;世界很大,被月光浸泡过的村庄仍然只有这座哟。

浸泡在月光里的村庄,永远被幸福守护着!

(1) 在班级组织的“美文朗诵”比赛中,张天天同学为大家朗诵了这篇散文。

文章结尾处写“浸泡在月光里的村庄,永远被幸福守护着”,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下面三句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散文进行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鉴赏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 散文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 本文的语言凝练质朴中不乏优美。

●被月光浸泡洗濯的村庄,意境深邃,引人深思。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君子与伪君子

①真君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伪君子表里不一,行不践言。

②“表”指公开的、别人看得见的表现;“里”是内心的认知、想法、信仰,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难以观察到。“言”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能听得到;“行”是行动、行为,别人可能观察到,也可能观察不到。

③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讨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迫于社会压力,“伪君子”不仅倾向于遵从“主流”,说自己内心不相信的话,做自己私下不认同的事,而且会充当“执法者”(“思想警察”),监督和惩罚那些言行与自己不同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真诚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自己“指鹿为马”,而且绝不宽容胆敢“指鹿为鹿”的人。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他们自己是“主流”的忠实捍卫者。

④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遵从“主流”者就是“伪君子”,不遵从“主流”者就是“真君子”。真君子和伪君子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内心真的相信“主流”,他遵从“主流”就是真君子;反之,如果一个人内心相信“主流”,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假装“特立独行”、反对“主流”,他也是个伪君子。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至死反对量子力学,在社会理论上坚持“为需要生产”、反对“为利润生产”,但他是一个真君子,因为他说的就是他内心相信的。

⑤也就是说,一个人持什么样的观点,本身不构成区分真君子和伪君子的标准。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同,见仁见智,正是人类进步所必须的,因为事前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对的。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许多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和信条,后来证明是错误的;而一些原来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当然,如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出于“面子”,死不认错,那就是伪君子。

⑥一个人能否做到表里如一,第一依赖于他内在的信念有多强,第二取决于外部压力有多大。信念特别强的人,不大容易说假话,因为说假话导致认知失调,心理成本太高。宗教的殉道者和闹革命的牺牲者就属于这一类人,对他们来说,背叛信仰还不如死。比如,托马斯·莫尔,这位亨利八世国王的首席大臣、大法官和《乌托邦》一书的作者,当亨利八世与罗马教会分离,自任英格兰教会首脑时,他只要签字认可,就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宁可上断头台,也不愿背叛自己对天主教和上帝的信仰。

⑦对信念不很强、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在面临社会压力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很难的,所以他们更可能随波逐流,以保持“永远正确”。不读书、不愿思考、缺乏推理能力的人,通常不会有很强的信念,很容易被别人忽悠。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变成“乌合之众”的原因。

⑧没有人可以完全无视社会压力,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不遵从“主流”的人,通常会错失有利可图的机会,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自私的人,越可能表里不一。指鹿为马的人不是因为自己不知道那是鹿,而是因为说真话的代价太大。

⑨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伪君子,也没有一个社会没有真君子。关键是各自的相对比例。任何社会都有“主流”。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对“主流”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遵从,是出于尊重而不是恐惧。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减少人们对外部压力的心理恐惧和得失计算,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做真君子,而不是当伪君子。

(文/张维迎,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下列对“真君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君子公开的言论和行为,与自己的内心的认知和想法一致。 B. 真君子是不会遵从主流的,因为他们相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C. 信念较强的人容易成为真君子,因为他们不愿说假话或背叛信仰。 D. 真君子相信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他们也不会为了要面子而死不认错。
(2) 下列对“伪君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伪君子迫于社会压力,往往会说自己内心不相信的话,做自己私下不认同的事。 B. 伪君子主动监督和惩罚那些言行与自己不同的人,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对主流的捍卫。 C. 伪君子因为要保持与主流的一致,所以通常不会有很强的信念,成为乌合之众。 D. 说真话可能会有损个人利益,所以越是自私的人,越有可能表里不一,成为伪君子。
(3) 下列对“健康社会”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因为没有一个社会没有伪君子,也没有一个社会没有真君子,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不同比例的真君子和伪君子。 B. 一个健康的社会要多培养爱读书、善思考、具有推断能力的人,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乌合之众”的产生。 C. 一个健康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观念,应当符合多数人利益,从而让人们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遵从主流。 D.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降低说真话的代价,减少人们对外部压力的心理恐惧和得失计算,愿意且能够做真君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