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坚定“法治自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 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意在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治理国家。从东周开始,是否合乎民心就逐渐成为政权合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并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构成一整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话语体系。 |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 | 战国时期,孟子即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
调处息争、天下无讼 | 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调处息争、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司法活动。明清时期,民间争讼一般是先找亲邻、乡老、族长调解纠纷。民间调解不成,可诉至官府。 |
材料二 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曾被周边国家纷纷效仿,迄今仍颇具影响。世代相传的中华法典、博大精深的中华法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法治遗产,是我们保持中国法治自信的“文明资本”和“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法治模式,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同时也注意借鉴国外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