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坚定“法治自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意在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治理国家。从东周开始,是否合乎民心就逐渐成为政权合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并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构成一整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话语体系。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

战国时期,孟子即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调处息争、天下无讼

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调处息争、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司法活动。明清时期,民间争讼一般是先找亲邻、乡老、族长调解纠纷。民间调解不成,可诉至官府。

材料二   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曾被周边国家纷纷效仿,迄今仍颇具影响。世代相传的中华法典、博大精深的中华法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法治遗产,是我们保持中国法治自信的“文明资本”和“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法治模式,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同时也注意借鉴国外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

(1)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此加以具体说明。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坚定法治自信。
(3) 坚定法治自信,关键是坚定宪法自信。请你就公民如何坚定宪法自信提两点建议。
【考点】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是侨务大省,也是文化大省。

材料一   广东华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项涉侨世界遗产,省内已知侨批档案数量达34万多件,华侨专题博物馆20家、涉侨藏品约26万件/套,侨乡历史建筑195处。但是,在保护管理方面,广东没有把华侨文物单列出来,多数华侨文物归于近现代文物一类。为此,广东省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赴省内多地实地调研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建议:实施分类管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先重点开发一批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先进典型;进行科学分类,对华侨历史文物和侨批档案的开发难度、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展开系统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应保尽保”“重点开发”等分级保护体系。

材料二   我国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众多,分布较广。目前,全球有2万多个侨团,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东盟。这些侨团一般都会结合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当地举办春节大巡游、元宵灯会等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共庆“中国新年”和中国节日。一些侨团还积极传承并创新岭南文化,如由马来西亚华人创新发展的“高桩舞狮”和“二十四节令鼓”,已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相关知识,阐述该调查报告所提建议的科学性。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海外侨团开展上述活动的意义。
(3) 运用《逻辑与思维》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就如何做好广东华侨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两条可行性建议(要求具体建议与思维方法相对应)。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