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投降图》(原图说明:想象图,日本右田年英,创作于1895年)
材料二 当时海军提督衙门十名守卫之一谷玉霖的回忆:“……亲眼所见,丁军门(丁汝昌)自尽后……(牛道台)集众筹议投降事。”
材料三 日本人的说法: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的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包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向丁汝昌劝降,但遭到拒绝。战斗数日后,丁汝昌在镇远舰上服毒自尽。
材料一 1888年,沙俄举行远东特别会议,在低估日本实力和野心的情况下,决定全力支持日本,即旨在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的远东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言:“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法国在中日战争开战前利用中日的紧张关系,一直催促日本对中国宣战。当时的德国为了在亚洲取得相应的侵略地位,也曾主张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打击。
材料二 1894年7月16日,英日双方签订了新的条约,规定5年后生效,英国取消在日本租界和租界行政权,废除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从5%提高到10—15%)等等。7月23日,英国政府又照会日本政府,宣称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则英国将采取“中立”立场。不久,日本政府揭开了对华战争的序幕。
——以上材料均摘自《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一 2014年,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为120 年前在此海域沉没的一艘战舰。史料记载,在此交战海域的战舰有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等,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材料二
史料1
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海图
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史料2
11毫米10管格林炮
2014年9月17日,该炮出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史料3
白瓷餐盘
2015年9月17日,打捞出一批瓷片,拼出瓷盘状。瓷盘中心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上半圈为“CHIHYUAN" (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
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NA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