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不断向东拓地,相继县频阳、陕、蒲、蓝田、善明氏、栎阳,亦即以这些地方为新领域。至战国中期,秦献公开始改造最基层的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此举被称为“户籍相伍”。接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侯国

隋、唐前期

府、州(郡)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府、节度州州

府、州、军、监

县、军、监

府、州

路府州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县、设治局

——均摘编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行政规划的原因和影响,概括历代政府行政规划的特点
(2) 请以地方行政为主题,自选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官学与私学

材料一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

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 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摘编自周德昌《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
(2)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