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并呈现出一片繁荣盛景,在当时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十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有一种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效率;另一种形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吸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朝文化传播四方………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有人称“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的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和作用,并说明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后的主要优势。
(3) 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哪段历史?该历史事件有哪些积极作用?
(4) 材料四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哪种形式?关于唐朝的“这样一群人”,请举一例予以说明。
(5)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唐朝盛世推动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对你有哪些启示。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盛唐经济的繁荣; 鉴真与玄奘;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经济发展是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的前提。请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喜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1)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材料二   在唐蕃经济交往中,唐朝接受和了解了众多能够反映吐蕃经济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和金银饰品,极大丰富了唐朝视野,推动了唐朝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唐蕃经济交往使得吐蕃、唐朝商人大量来往于两地,有些商人甚至久留长安,娶妻生子,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唐朝商业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唐朝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摘编自石越《论唐蕃经济交往》

(2)和亲也是经济交往的重要手段,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经济重心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至A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摘编自曹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将材料三中A处填写完整。

材料四   经济重心变化给我们的启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要注重保护环境,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迁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变迁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摘自曹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在材料四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五   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四百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六百八十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由乾隆14年17000万至嘉庆17年增加到36000万。

——摘自张传喜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