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巧克力源于美洲,由可可树上结出的可可豆制成,有证据表明,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很早就已开始人工种植可可树。欧洲人于16世纪初在美洲初识巧克力,但是他们对巧克力持轻贬的态度。16世纪中后期,随着跨大西洋交流的深入,受到短暂轻视的巧克力很快受到欧洲人的青睐,并率先进入伊比利亚半岛。1548年,可可产地索科努斯科向西班牙缴纳200担作为税赋;1571年增加到400-600担;1576年增加到650担;1613年增加到1133担。随着西班牙对巧克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可可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7世纪上半叶,巧克力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保健饮品,需求的快速增加推动了跨大西洋巧克力以及制作器具的进口贸易。18世纪,巧克力在欧洲社会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逸乐饮品,饮用口味和配方更具本土特征,巧克力器具文化以及专门的售卖消费场所随之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风貌。18世纪,巧克力馆的公共功能趋于多样化。贵族、绅士和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在此开展,国会议员频频光顾。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巧克力成为近代欧洲欧洲与咖啡和茶齐名的三大饮品之一,甚至今日巧克力仍旧风靡于欧·社会。
——薛宁《近代早期美洲巧克力文化的跨洋传播与欧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