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按蚊分布广泛,是疟疾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通常采用化学灭蚊剂防治。研究人员以安徽和云南两地中华按蚊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抗药性机理。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安徽和云南两地的中华按蚊种群间通常因地域差异而存在,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 研究人员对实验室培养的敏感型种群施以0.05%溴氰菊酯,按蚊死亡率为100%。对采集自安徽的野外按蚊种群进行同样的处理,死亡率为32.1%。

①对溴氰菊酯的靶标基因kdr进行DNA 比对,发现安徽野外按蚊种群中有 kdr野生型(L型)和F型、C型两种突变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

②对种群中130只按蚊的kdr基因组成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

基因组成

LL

LF

LC

cc

CF

FF

按蚊数量

0

8

1

9

31

81

该按蚊种群中突变基因的频率为(用分数表示)。

(3) 同时对采集自云南的野外按蚊种群用0.05%溴氰菊酯测试其抗性,其死亡率为25%,检测发现种群中 kdr基因均为 L型。进一步研究发现,两地按蚊种群抗性个体中灭蚊剂代谢解毒酶的活性均高于敏感型。据此推测,云南按蚊种群通过提高代谢解毒能力来抵抗灭蚊剂,而安徽按蚊种群通过提高代谢解毒能力及来抵抗灭蚊剂。
(4) 请结合研究结果及生活经验,对灭蚊工作提出一个合理建议: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选择与适应;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