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袁世凯政府一面关注事态的发展,一面连日召集政府要员商议对策。当时,阁僚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主张介入,一些地方行政、军政长官和部分驻外使节也纷纷敦请政府早订中立条规。于是,8月6日,中国宣布中立,颁布了中立二十四条规,规定各交战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内有交战行为,不得把中国海陆各处作为攻击敌人的根据地等。
日本早就对中国存有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它终于有了可乘之机。1914年8月8日,“日本舰队已经声势浩大地开始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了”。面对日本蠢蠢欲动的态势,国内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是无法也无力维持中立的,不如乘机加入战团,还能少受侵害。梁士诒建议,欧战“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侥胜,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
1916年,大战已持续近两年,协约国方面开始觉得人力不足。尤其是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出现人工缺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法国公使康悌受命后遂与梁士诒接洽,希望能招募华工到法做工。此时的梁士诒“外审世界大势,推欧陆战争之胜败,内顾国中变乱,有虞渊日坠之忧危,力劝(袁)项城参战,计已不行,即前者运械助英事,亦渺小,知非建奇功,将来于国际上恐难保持地位”。于是筹划再三,与法使订定“以工代兵”之策,决定向欧洲输出华工。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政府上台,“以工代兵”政策得以延续下来。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这时,在欧洲的华工已近20万。中国华工对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批华工的确是实现了梁士诒的参战目的,取得了中国在战后的发言权。
——摘编自陈剑敏《梁士诒策划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