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实验:“叶脉书签”(如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I.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进行实验】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

NaOH溶液浓度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

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解释与结论】

(1) 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
(2) 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
(3) 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煮沸时间是(填字母序号)。

A.5min    B.15min    C.20min

II.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

【查阅资料】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

b.稀盐酸与碳酸钠(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

c.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4)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无明显变化

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NaOH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中          

  

无明显变化

(5) 【解释与结论】

步骤②中通过B中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6) 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的干扰。
(7) 乙同学认为用软塑料瓶也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学习酸的性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探究硫酸的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图3

(1) 【任务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图1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此现象说明浓硫酸溶于水(填“放热”或“吸热”)。

(2) 【任务二】硫酸的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图2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填“滤纸A”或“滤纸B”),由此可知硫酸的浓度不同,硫酸的腐蚀性不同。

(3) 【任务三】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小组同学按图3进行实验,分别将稀硫酸滴加到各个试管中。

试管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试管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 该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试管3中不断滴加稀硫酸时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4所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4图5

①图4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②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6) 小组同学对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K2SO4

猜想二:可能是(填化学式);

(7) 猜想三:可能是K2SO4、H2SO4

【实验与结论】某同学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4,他认为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评价】对该同学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进行评价,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结论正确 B. 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C.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D. 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
(8) 【任务四】废液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废液缸,并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应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填物质名称),处理后再排放。

实验探究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