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两宋十八朝枢密副使中,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而其中,在太祖朝的10员次中,文资4,占40%;武资6,占60%。太宗朝35员次,文资21,占60%;武资14,占40%。真宗朝44员次,文资29,占66%;武资15,占34%。
——摘编自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一 某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该)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而且一定能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
——摘编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材料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一、二中的两种制度在唐朝时期都有所发展。请举例说明。
(4)依据材料三说说“这两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初,秀才科等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 由是废绝。 自是士族所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试策, 贞观八年, 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1)结合材料一,说出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创新?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2)结合材料二,说出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出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3)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材料三,请举出元朝加强边疆管理的一个例子。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