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 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唐朝经济篇】

材料二

【宋朝经济篇】

材料三   “南海一号”残船长22.95米、宽9.85米, 船内舱室最深2.7米, 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 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南海一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等, 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 仿制船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2) 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是唐朝时广泛使用的两种农具,请分别指出它们的用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考点】
“贞观之治”; 大运河的开通; 盛唐经济的繁荣; 宋代的经济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某校七年级同学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邀请你参与。

材料一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这一工程,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工程”指的是什么?并概括该工程的修建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唐太宗上台后确立了抚民以静的统治路线。实行减轻百姓负担;劝课农桑,不夺农时;释放僧尼宫女,繁衍人口等措施。使百姓能戮力生产,耕作有时,故社会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周方高《略论“贞观之治”的形成与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三   唐宋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宋时期人口分布的变化反映了哪一经济现象?并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花生和烟草两种经济作物。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长条件要求低、产量高,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4)根据材料四,回答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综合题 普通
3.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

——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06日08版)

《清明上河图》局部

(1)观察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大运河》

(2)大运河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示意图中中心点①与南端点②分别指的是哪里?根据材料,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二   贞观九年,皇帝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3)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