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秦朝名称

西汉名称

职能

郎中令

光禄勋

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卫尉

卫尉

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

太仆

掌宫廷车马

廷尉

廷尉

掌刑辟

典客

大鸿胪

掌宾客朝觑及礼仪

宗正

宗伯

掌皇帝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

大司史

掌军国之用(国家财政)

少府

少府

供给皇家所需

供给皇家所需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材料三   1940,”……由于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农民缺乏民主意识,要想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选举,实在难度极大,为此边区开展了多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极大提高了边区民众的选举热情。而后为保证群众能够行使其选举权利,边区政府因地制宜,背箱法、豆选法、画圈法、烙票法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到1941年10月,延安举行第二届边区参议员选举中,参加的人有1千多人。由此可见,一旦真正把选举权利赋予广大民众,他们会非常珍惜,对选什么样的人尤为关心和慎重。

——摘编自卢毅《“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实行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并分析秦汉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3) 依据材料三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选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边区有民主”的重要性。
【考点】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

——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

材料二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

(1)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
(2) 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建国之初就特别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具体做法有织密监察网络,保持监察权的独立性,加大监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一方面将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使监察纠劾的业务能力提升。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这些人与都察院的领导有上下级之名,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实,并拥有直接给皇帝写估纠弹的权力。他们如候鸟一般,往来于祖国的天涯海角,在一定程度上把古代巡视巡查制度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仿汉、唐事例,与都察院并行设置独立并行的六科给事中,其重要职权是封驳六部文书,对朝政拾遗、补阙,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只要认为不合理也可以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摘编自陈思思《中国古代监察群像》

材料二:在明朝的270余年中,特别是明王朝早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监察官,他们忠直敢言、持正执法,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往往不惜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明王朝的监察系统如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那般,始终逃脱不了异化的历史命运。而异化了的监察体系无法纠正官场弊政。

——摘编自江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