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挺立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烈,而且还会从历史中寻找宝贵的精神给养。传承英烈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我们定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时代,我们肩负使命任务的艰巨性、面对风险挑战的严峻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加需要保持这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
传承是最有力的礼赞,赓续是最崇高的致敬。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英烈精神的原因。
华为公司面对一次次技术封锁、出口管制、产品断供和各种打压,越打越强,仍然能够屹立不倒。这一现象引起了某班同学的强烈兴趣,他们通过网上收集到以下两条新闻:
新闻一 在华为集团,无论是食堂还是会议室,都挂着一幅特殊的海报。她就是我国微电子领域资深专家黄令仪女士。海报上写着一段铮铮誓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新闻二 华为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多年位居中国500强企业之首,研发投入位居世界500强第二位,仅次于谷歌公司。如今华为虽然面对美方的各种打压,但是在专利战场上却是旗开得胜,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就等于拥有了杀手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华为屹立不倒的原因。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发展下的重要着力点。
材料一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村全面进步。2023年2月,《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全面总结了2021年以来数字乡村建设情况,指出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和数字惠民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本地发展实际,以信息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探索形成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材料二 乡村旅游业应时而变,名人故居的深度开发大有可为。比如,青岛精心设计了“跟着名人游青岛”旅游产品和3条文旅线路,连接起50多处名人故居。在浙江绍兴,沿着鲁迅研学之旅,人们可以看一看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百草园,体验水乡的美好和静谧……
2022年4月22日,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其础日益厚实,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受益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逐渐从“去哪儿都新鲜”转变为“去哪儿都习以为常”;随着图书、影视、网络视听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青年所需所盼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文化旅游、红色核游等旅游产品应有尽有,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逐渐从“只在家门口转转”转变为“哪里都能去逛逛”;了然于心的“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带给青年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
不断扩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正助力中国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对此予以说明。
“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文明的支柱与灵魂。
乡贤大多都是一个地方老百姓公认的有知识、有教养且德高望重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
围绕乡贤而形成的乡贤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影响力较大,而且有非常有代表性、有权威性。可以
说,一个地方的民风是否淳朴、乡风是否文明,与一个地方的乡贤文化是否盛行有着极为密切
的联系。乡贤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风格等,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学习的示范与标杆,也引领着
这个乡村的发展方向、决定这个乡村的前途与命运。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力发展乡
贤文化十分必要。
结合材料和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强乡贤文化建设的原因。
①虽属于纯粹自然之物,却蕴藏丰富的文化智慧
②属于意识形态类文化,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③刻有时代生活的烙印,表达着深邃的时代遐思
④借助器物等文化载体,传递着普世的思想理念
5月18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时揭幕“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主题展以“‘制’启华夏”开篇,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奠基等方面,讲述秦汉文明的成就和作用;其中,还特别设置了“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板块,从科技视角出发叙述秦汉时期的科技创造力和创新力。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各地博物馆开展了专题展览、流动展览、文化讲座、文创发布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数字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特色活动,向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全覆盖、定制式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着眼当前和长远,持续扎实推进。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发展速度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没有量的增长,经济稳健运行就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规模和效益相统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同时要坚持以质取胜,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以量的合理增长去推动质的有效提升,通过质的有效提升保证量的合理增长,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促进经济在稳健发展中提质增效。
经济的高质量离不开有着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由此可见,发展企业、建设企业文化,都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中华优秀诗词承载者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农历新年伊始,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月圆,我们会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不禁感叹“月是故乡明”。我们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我们倾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至美悠远,感慨“漫江碧透,百卸争流”的雄浑壮丽;期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魄胸襟,坚定“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立场信念……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诗意生活中,我们达到了和诗词作者“同频共振”的奇妙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种“同频共振”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