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措施篇
A.在全国流通半两钱 B.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C.制定小篆颁行全国 D.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人物篇
文献篇
……中国古代,在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治理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边疆地区,清廷的统治者们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示例:板块一“制度方面” B
板块二“文化方面”:
板块三“经济方面”:;板块四“交通方面”: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材料二: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7亿,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6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6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一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的弊端,自然而然地,“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成为其治国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只有“存百姓”“重人才”“强政治”才能将整个国家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期,因为此时政治清明,几乎没有贪官污吏,这也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摘编自金开诚《贞观之治》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